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长距离特殊疑问句习得中是否与一语一样有主宾不对称现象。以往的相关研究由于实验方法上的分歧和题型设计上的局限,实验结果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对称模式,也相应地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一种是基于语迹再分析的广义题元依附理论(Generalized Theta Attachment),另一种是以依存距离解释语言复杂性的距离理论(Distance-Based Theory ofLinguistic Cornplexity)。本研究旨在全面有效地探讨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习得长距离疑问句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检验哪种理论能够更好地对长距离特殊疑问句的加工处理和习得情况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从而确定影响目标结构复杂度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具体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长距离特殊疑问句时是否像英语本族语者一样出现主宾不对称现象? 2)他们会偏好于哪种特殊疑问句,主语还是宾语提取句?这种偏好模式是否会随着英语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3)数据收集方法是否会对偏好模式有所影响? 受试为初三,高三,大三和研究生四组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共120人,每组30人,采用了语法判断和引出理解两种实验方法。实验结果显示: 1)在本研究的两个实验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长距离特殊疑问句时的确像英语本族语者一样出现主宾不对称现象。由于我们所研究的目标结构都是符合语法的,唯一不同的是它们的wh-短语的提取位置和从句的时态性不同,所以在语法判断实验中得出的主宾不对称进一步证实了加工处理效应对学习者进行语法判断时所产生的影响。 2)四组不同水平的中国学生一致地偏好主语特殊疑问句:无论wh-短语是从时态还是非时态从句中移出,他们在主语提取句上表现更为出色。此结果与以往二语研究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在语法判断中偏好宾语问句的不对称模式截然相反(Juffs& Harrington1995;White& Juffs1998;Juffs2005),反驳了在广义题元依附理论框架下主语疑问句更难加工处理的观点。同时,在引出理解实验中,初级阶段的学习者类似于一语儿童(Wilhelm& Hanna,1992;Philip et.,2000),更倾向于把宾语提取句错误地理解为主语提取句,进一步证实了主语疑问句的加工处理相对宾语的更容易,从而支持了以依存距离为根据的距离理论,即依存距离是导致语言复杂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3)我们的研究证明数据收集方法本身并没有影响到学习者的主宾偏好模式。本文采用的两个实验分别代表了以往研究中使用的两种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它们在主宾不对称模式上得出了一致结果:学习者表现出对主语提取句的偏好。这样,前人研究结果的相互矛盾是否取决于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的质疑可以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