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茨·卡夫卡是公认的西方文学大师,而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的作家。卡夫卡及其作品对余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余华的中篇小说《一九八六年》与卡夫卡的短篇《在流放地》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以暴力作为主题。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两部作品之间在表现暴力主题上所存在的共通性、异质性和变异性以及产生变异的原因。旨在通过研究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来探讨一个民族的作家是怎样接受另一个民族的作家的影响,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并逐渐把这种外来影响转化在自己的创作血液当中的,揭示在跨文化交流中,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巨大意义。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 绪论部分,即论文第一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简要叙述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第二小节分别对卡夫卡及其作品《在流放地》和余华及其作品《一九八六年》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三小节简单叙述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正文部分由两个章节组成。第二章对本课题所要用到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大致的的梳理。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两部小说的人物塑造、叙事方式和审美意象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在流放地》和《一九八六年》的在展现暴力主题方面的共通性。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小说《一九八六年》的变异性。本部分首先分别对《在流放地》和《一九八六年》的异质性进行了梳理。随后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角度,运用文化过滤和文化误读的理论,探讨了小说《一九八六年》较之《在流放地》在主题和形象方面存在的变异性,并从历史文化背景、时代审美以及家庭和个人经历三个角度分析产生变异的原因—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最后总结过滤和误读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影响下,《一九八六年》所表现出来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以及变异带来的巨大意义。进一步揭示中国现当代作家对卡夫卡的接受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也让卡夫卡的作品得到新生。中国作家创造性的接受他国文化成果并将其积极的运用到自己的文化当中,由于在接受过程中存在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文学变异的发生。文化过滤和变异不仅促进了源语国文化的再生,也给接受国文学的更新提供了契机。不同的文学和文明在不断的误读,变异和创新中得到发展,交流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