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异学角度谈余华对卡夫卡的接受——以卡夫卡《在流放地》和余华《一九八六年》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xi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茨·卡夫卡是公认的西方文学大师,而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的作家。卡夫卡及其作品对余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余华的中篇小说《一九八六年》与卡夫卡的短篇《在流放地》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以暴力作为主题。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两部作品之间在表现暴力主题上所存在的共通性、异质性和变异性以及产生变异的原因。旨在通过研究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来探讨一个民族的作家是怎样接受另一个民族的作家的影响,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并逐渐把这种外来影响转化在自己的创作血液当中的,揭示在跨文化交流中,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巨大意义。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  绪论部分,即论文第一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简要叙述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第二小节分别对卡夫卡及其作品《在流放地》和余华及其作品《一九八六年》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三小节简单叙述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正文部分由两个章节组成。第二章对本课题所要用到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大致的的梳理。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两部小说的人物塑造、叙事方式和审美意象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在流放地》和《一九八六年》的在展现暴力主题方面的共通性。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小说《一九八六年》的变异性。本部分首先分别对《在流放地》和《一九八六年》的异质性进行了梳理。随后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角度,运用文化过滤和文化误读的理论,探讨了小说《一九八六年》较之《在流放地》在主题和形象方面存在的变异性,并从历史文化背景、时代审美以及家庭和个人经历三个角度分析产生变异的原因—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最后总结过滤和误读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影响下,《一九八六年》所表现出来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以及变异带来的巨大意义。进一步揭示中国现当代作家对卡夫卡的接受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也让卡夫卡的作品得到新生。中国作家创造性的接受他国文化成果并将其积极的运用到自己的文化当中,由于在接受过程中存在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文学变异的发生。文化过滤和变异不仅促进了源语国文化的再生,也给接受国文学的更新提供了契机。不同的文学和文明在不断的误读,变异和创新中得到发展,交流和新生。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拟声词的汉译纷繁复杂,缺乏理论支撑。文章以《苔丝》及其两个中译本为例,以范畴化理论为基础来探讨英语拟声词汉译的方法和技巧。首先将拟声词类分为三个范畴:行为范畴、事件范畴以及性状范畴。结合英汉拟声词在范畴层次上不对应的特点,在每一范畴内部通过分析例句,对比其译本总结出其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范畴化;拟声词;分类;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以经验现实主义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经验对于认知以及语言的作用,研究通过经验形成的认知结构及其规律如何影响语言
近年来,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使用衔接手段来构建一个意义连贯的语篇。话语标记语作为一种衔接手段也备受关
西欧的人道主义思想由来已久,从古希腊时期便有了“人道”这个词语。人性有完美和不完美之分。人类相对于神来说是不完美的,相对于低一级的动物来说是完美的。人道仅指人性中
关于低幼儿童语音习得,Lenneberg(1967)提出了独立假设(IndependeneeHypothesis),认为语言发展均受生理成熟条件的限制而不受成人语言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任何影响;Boysson-Bard
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方法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阐释两者是如何源于权利关系和社会结构,又是怎样为之服务
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当今世界文坛公认的重要作家,其作品数量众多且内容广泛。《奢侈的人们》是欧茨发表于1968年的长篇小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评论家和读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