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视角下控规阶段土地使用强度研究——以宝鸡市陈仓组团控规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o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经济伴随土地开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与此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控规编制过程中“重”指标,而“轻”空间特色,而城市设计是整合优化空间的主要手段,如何在控规编制中融入城市设计方法,从而更加合理控制土地使用强度,并在城市空间环境特色的塑造上发挥更大作用,已成为规划界研究与思考的热点话题。据此,笔者提出了基于城市设计引导下的控规阶段土地使用强度课题,建立起基于城市设计影响下的土地使用强度评级的方法框架与体系,即在控规编制过程中引入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尝试探索出新形势下城市设计与控规融合的编制体系,完善控规土地使用强度指标,为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方法提供研究平台。  本研究主要从六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通过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的综合分析,引出本文研究缘起;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第二章),通过借鉴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城市在控规全覆盖下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方法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深入研究城市设计对控规阶段土地使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提出控规与城市设计融合编制体系的具体方法与框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技术方法研究(第三章),通过各阶段相关方法的对比分析,确定各阶段(评价因子的选取、因子的分级、评价模型的构建)的具体方法,并提出建立基于城市设计引导下土地使用强度控制的方法框架与路线,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第四部分为影响因素的分析与选取(第四章),主要解决因子层次的构建、因素标准化处理、因素权重值确定、因素综合分值计算、综合评价与决策等几个问题。其技术路线与方法分为四部分,首先,充分研究城市现状与发展状况,制定城市设计框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影响土地使用强度的基准因素与修正因素;其次,采用试验法对因素进行标准化处理,制定较为合理的分级准则;然后,结合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因素进行定量评价;最后,依据综合分值的计算,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绘制多因子综合叠加评价图,从而得到土地使用强度等级级别,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现实支撑;第五部分为案例验证(第五、六章),分别在管理单元、地块层次,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赋值,构建相应层次的土地使用强度量化模型,用以指导控规地块层次的控制;第六部分为结论,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  本文提出“城市设计引导、总量约束、纵向分层控制、横向分区平衡”的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方法与框架,对土地使用强度指标的量化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为控规阶段土地使用强度编制提供思路。通过提炼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体系与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研究与反思城市空间形态机制和方法,从而进一步优化土地使用强度决策模型。在这个开放的研究框架中,基于城市设计引导下各评价因素的土地使用强度量化模型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提供了融入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全过程的刚性框架,拓展和优化了城市设计的作业方式,还可切实辅助控规决策与管理实践。
其他文献
学位
目前,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已经进入轨道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而地铁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系统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的设置及其周围相关的城市设计问题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一般而言,重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徽州村落的外部空间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徽州村落的分类论述来阐释徽州村落的构成特点,从而揭示我们在传统村落中所体验到的不同的空间概
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孕育中逐渐形成的,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种特质资源。但是如何界定“城市历史文化特质资源”呢?其具体内涵又
本文是对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的初步探索,结合笔者的初步景观实践,通过研究和发掘景观“地域特性”,运用现代的景观和建筑设计手法,塑造满足现代功能的地域性景观和建筑形式。
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和雨果.哈林(Hugo Haring)等欧洲建筑师进一步发展了由赖特最早提出的“有机建筑”理论,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代主义的局限性等等原因,他们的努力
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的心脏与灵魂,她不仅集中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外观形象,而且还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风貌与人文气质。时至今日,公共空间更新已成为一个为适应变革的
北京,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正处在高速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时期。在此大背景之下,北京城市邻里关系正经历一个上下连接的过渡阶段,旧有的邻里关系趋向瓦解,新型的城市邻里关系尚未建立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先人给我们留下了类型众多、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它们是区域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建筑艺术的承载者,清晰地记录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是宝贵的物质财
我国境内河流水系众多,水网密布,水运发达处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水乡城镇。 随着水乡城镇的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水乡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大,一些水乡城镇却因为建设过程中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