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经23G微创切口眼内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来我科就诊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56例(56眼),随机分为两组(光凝组和Ahmed组),光凝组28例(28眼)采用经23G微创角/巩膜切口眼内睫状体光凝术,Ahmed组28例(28眼)采用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观察手术后1天,1周,1、3、6月,1年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控制情况、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量、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别与术前相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显著变化(P>0.05)。光凝组术前IOP:(42.2±11.0)mmHg,术后1天,1周,1、3、6月,1年眼内压分别为(17.4±4.8)mmHg、(15.8±4.9)mmHg、(15.1±5.5)mmHg、(16.7±5.6)mmHg、(18.0±5.5)mmHg、(16.5±6.9)m mHg;Ahmed组术前IOP:(40.6±12.8)mmHg,术后1天,1周,1、3、6月,1年眼内压分别为(14.2±4.5)mmHg、(15.8±5.4)mmHg、(13.9±3.5)mmHg、(19.4±4.1)mmHg、(19.4±5.8)mmHg、(18.0±6.2)mmHg。两组中,各组术前与术后各随访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IOP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1周、1月、3月眼压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开始,两组间眼压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光凝组明显低于Ahmed组。光凝组术前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量为(3.4±0.5)种,术后为(0.6±0.7)种,术前、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hmed组术前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量为(3.8±0.6)种,术后为(1.0±0.1)种,术前、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术前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光凝组中并发症轻、较少且积极处理后可恢复,Ahmed组中并发症较多,甚至晚期会出现引流管暴露、角膜内皮失代偿、引流盘纤维化包裹严重影响手术疗效的并发症。结论:1.经23G微创角/巩膜切口睫状体光凝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式。2.经23G微创角/巩膜切口睫状体光凝术和Ahmed引流阀植入术相比,早期疗效相当,但中、长期效果优于Ahmed组,术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及并发症也较Ahmed组少。3.经23G微创角/巩膜切口睫状体光凝术具有简单、可重复性、免缝合、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并可联合其他内眼手术等优点。4.经23G微创角/巩膜切口睫状体光凝术术中应用激光的能量和范围与眼压下降程度的关系暂未有一个最佳的参数关系,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实现个体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