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目前,对棉花黄萎病缺乏很好的抗源材料,生产上尚未培育出高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化学防治上也无高效的防治药剂,防治比较困难。而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分子机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对黄萎病菌进行系统的插入突变,筛选致病性缺陷的突变体,进而从全基因组水平分离和鉴定该病原菌的致病相关基因,有助于揭示黄萎病菌致病的分子机理,从而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实验室已建立的棉花黃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的基础上,筛选微菌核形成、菌落生长速度等培养性状和致病力缺陷的突变体,进而分离这些黃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的侧端序列,结果如下:1、野生型黄萎病菌FGH2在PDA上产生大量微菌核,而8个T-DNA插入突变体微菌核形成能力丧失;6个T-DNA插入突变体生长速度明显减慢,8个突变体生长速度明显增加;突变体V181在水琼脂(WA)培养基不能生长。利用苗期棉花分生孢子蘸根接种,鉴定186个T-DNA插入转化子在棉花银山1号上的致病性,筛选出致病力减弱的突变体10个,而致病力显著减弱的突变体有3个。2、采用hiTAIL-PCR方法扩增并获得12个T-DNA插入突变体的侧端序列,对目标片段连接测序,与VDLs.17基因组序列比对,获得了9个突变体的T-DNA插入位点,分布在VDLs.17 6个染色体上,并与大丽轮枝菌VDLs.17的DNA序列一致性在97-100%之间。序列分析表明3个突变体T-DNA插入在基因的编码区,2个突变体T-DNA插入在基因编码区的上游500bp以内。3、突变体V181 T-DNA插入VDAG08393.1基因编码区,该基因编码对氨基苯甲酸生物合成酶(ADCS)。与野生型黃萎菌FGH2相比,突变体V181致病力显著降低。其分生孢子孢子在水琼脂(WA)培养基上萌发后,不能继续生长形成菌丝和菌落。在外源添加对氨基苯甲酸PABA或叶酸的WA培养基上又恢复生长,同野生型菌株FGH2表型类似。4、突变体V546 T-DNA插入VDAG07282.1基因的编码区,该基因编码一个未知功能的蛋白。突变体V546菌落呈菌膜状,产微菌核能力完全丧失,致病力显著降低。5、突变体V1009 T-DNA插入基因VDAG01673.1编码区,该基因编码编码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PEX16。突变体V1009微菌核产生能力明显下降,致病力显著降低。6、突变体V113-1 T-DNA插入位点位于编码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结合蛋白的基因VDAG09526.1上游857bp,假设蛋白基因VDAG09525.1下游3509bp,该突变体微菌核产生能力明显下降。突变体V162-1微菌核产生能力明显下降,T-DNA插入位点位于基因VDAG01672.1上游164bp;假设蛋白基因VDAG01671.1下游1471bp。突变体V971-1微菌核产生能力完全丧失,其T-DNA插入位点位于假设蛋白基因VDAG05438.1下游1371bp;假设蛋白基因VDAG05439.1上游2291bp。突变体V319微菌核产生能力明显下降,菌丝生长茂盛,T-DNA插入位点位于假设蛋白基因VDAG05673.1上游271bp,假设蛋白基因VDAG05672.1下游1081bp。突变体V11-2 T-DNA插入位点位于编码胞苷二磷酸-二酰基甘油-肌糖3-磷酸酰转移酶的基因VDAG07014.1上游2968bp,编码乳清苷5’-磷酸脱羧酶的基因VDAG07013.1下游969bp。其微菌核产生能力完全丧失。突变体V26-2微菌核产生能力完全丧失,T-DNA插入位点位于编码RO10protein的基因VDAG02793.1下游716bp,编码渗透感应蛋白基因VDAG02794.1上游2906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