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的人文情怀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s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期作家群中,毕淑敏虽是80年代后期才登上文坛的作家,但初露头角,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创作格调。阅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家如地母般的慈爱和悲悯、宽厚和善良。本文以毕淑敏悲悯的人文情怀为切入点,归纳梳理了其在小说创作中的表现特点,并分析了这一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而揭示出毕淑敏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坛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上篇执着于人类的悲悯和关爱——毕淑敏小说的创作风格。着重论述毕淑敏悲悯的人文情怀在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第一部分,生命的悲悯言说。分析毕淑敏悲悯的人文情怀对人类生命状态的观照。一、生命是向着死亡的存在。从对生命的悲悯体察探讨作者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二、完善生命——对临终关怀的思考。从普通人的临终状况,探讨对人类死亡关怀的重要性。表现作家对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注。三、对生存状态的观照。探讨作品对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活关注,充分展现作者悲天悯人、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第二部分,人性终极的探索。毕淑敏作品以普通人性为着眼点,探讨了人类如何完善自己,如何发展自己的终极性问题。一、人性美的呼唤和捍卫。通过对普通小人物美好人性的挖掘,探讨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捍卫和弘扬。二、为人性弱点开处方。通过作品《红处方》中对人类屡禁不止的吸毒现象的描写,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体现了作者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终极关怀。下篇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追求——毕淑敏小说创作风格的成因及评价。具体论述毕淑敏创作风格的主要形成因素以及在当代文坛的意义,并对这种创作的局限性进行简要评析。第一部分,毕淑敏小说创作风格的主要成因。一、独特的人生经历。20多年从军、从医的经历形成了毕淑敏悲悯、宽厚的情怀气质,而医生、作家、心理医生的三种人生体验对其写作视点的形成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二、文学传统与世纪末文化背景。由于有着对中国文学人道主义传统的继承,在世纪末颓废的文化背景下,毕淑敏自觉地汇入了重塑当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大军中,以作品悲悯的人文情怀气质展现着对人文精神的执著追求。第二部分,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评价。一、平民的精神拯救。毕淑敏小说对平民的悲悯和关爱,无论是对生存状态的描摹,还是对人性终极的探讨,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对平民精神的拯救。二、当代女性写作的独特文本。毕淑敏没有仅仅停留在用女性视角关注社会的层面上,而是执着于抒写人类生命中的永恒话题,探讨人类发展的终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性别主义的偏狭,成为女性写作中“超性别写作”的范本。三、毕淑敏小说创作的局限性。过于依赖自身经历,使毕淑敏的创作难以突破生活的局限。而在充实的叙述中缺少空白则是毕淑敏小说叙述的主要缺点。结语。在当代文坛极力追求精神向度的为数极少的作家中,毕淑敏可以说独出一辙,用她浓厚悲悯的人文情怀演绎了她对人类命运的大悲悯、大关爱,为文学的发展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精神魅力,昭示了文学精神价值的存在意义。
其他文献
一次中午值班,我站在长长的买饭队伍的旁边,看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买饭。许是该慰劳辘辘饥肠了,不少学生已经把准备好的钱从前排同学的头顶上伸了过去,一手交钱,一手接饭,然后侧着身
选择对某些离子具有优先识别能力的有机化合物作为离子载体应用于聚氯乙烯(PVC)膜离子性选择电极中,开发离子选择电极的应用范围,是现在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金属化合物研究领域中
本文以中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对军队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现状的具体分析,运用调查统计、综合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分析我军
<正>管理是一门科学,育人要讲究方法,科学的育人方法是一种艺术。学校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显得重要,他(她)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组织者,更是塑造学生优秀人格的引导者。班主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成为国际经济法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各个国家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既相似又不同的规定。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悠久的办学历史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山东省妇女干部学校,已有54年办学历史,是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的山东省唯一所全日制公办女子高等
在以十一后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的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我国妇女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1990年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继我国20—30年代所形成的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世界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显著。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之一,成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本研究探讨以下几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命题:首先,从中观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单位组织构成了新中国社会独特的基础秩序,尤其是超大型单位组织在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封闭、自足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