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维菌素(IVM)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在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甚少。本研究以鲫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不同的给药方法研究IVM在鲫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采用三种给药剂量研究IVM对鲫鱼的毒理作用,以期为该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建立了鲫鱼血液、肌肉、肝胰脏、肾脏及性腺组织中IVM残留的检测方法。将匀清后的鲫鱼组织用乙酸乙酯提取,离心后取上清液于45℃下氮气吹干,用甲醇-水(4:1,VN)混合液溶解残渣,加正己烷,漩涡振荡后离心,取下清液经0.22μm的滤膜过滤后,进样20μL进行分析,检测波长为245n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IVM在血清和肌肉中的检出限分别为7.5μg/L和7.0μg/kg;肌肉、肝胰脏、肾脏及性腺中IVM为0.025~1.00mg/kg,血液中为0.025~1.00mg/L时,色谱峰峰高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各组织中IVM的平均回收率为(90.09±6.54)%~(97.77±5.91)%,平均批内RSD为(2.55±1,78)%~(3.99±1.55)%,平均批间RSD为(4.18±3.97)%~(6.01±2.54)%。该检测法可用于IVM在鲫鱼体内的残留检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以0.4mg/kg的给药剂量进行口灌和肌注给药,研究IVM在鲫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两种给药方式下,IVM在鲫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均符合一级吸收和一级消除的单室模型。肌注给药后,IVM在鲫鱼血液、肌肉、肝胰脏、肾脏、精巢和卵巢中的药-时拟合方程分别为:
C血液=0.449(e-0.002t- e-0039t) C肌肉=0.066(e-0.002t-e-0.099t)
C肝脏=0.310(e-0.003t-e-0.115t) C肾脏=0.360(e-0.002t-e-0.089t)
C精巢=7.487(e-0.006t-e-0.007t) C卵巢=7.742(e-0.005t-e-0.006t)
口灌给药后,IVM在鲫鱼血液、肌肉、肝胰脏、肾脏和卵巢中的药-时拟合方程分别为:
C血液=0.190(e-0.002t-e-0.402t) C肌肉=0041(e-0.002t-e-1.921t)
C肝脏=0.261(e-0.006t-e-0.360t) C肾脏=0.200(e-0.002t-e-0.653t)
C卵巢=6.140(e-0.006t-e-0.007)
肌注给药后,药动学统计距参数为:Cmax0.445mg/L、Tmax48h、t1/2z524.2h、MRT(0-∞)788h、AUC(0-∞)289.2mg·h/L;口灌给药后,药动学统计距参数为:Cmax0.264mg/L、Tmax8h、t1/2z153.9h、MRT(0-∞)269.78h、AUC(0-∞)83.77mg·h/L。两种给药方式相比,口灌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和清除均较快,但肌注给药的药物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在鲫鱼性腺和肾脏中均具有一定的蓄积作用,其主要表现为药物浓度高,且清除率低于血药的清除率,其中卵巢的积蓄作用最为明显。25℃的水温条件下,肌注给药后,鲫鱼肌肉、卵巢和精巢的休药期分别为24.9、46.3和37.5d;口灌给药后,肌肉和卵巢的休药期分别为15.0和36.0d。休药期与水温条件和给药剂量有关,因此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的休药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设计A(3.0mg/kg)、B(1.0mg/kg)、C(0.4mg/kg)、D(纯乙醇)、E(空白)五个实验组,研究IVM在鲫鱼体内的毒理作用。其中A、B、C组口灌给药,D组口灌纯乙醇、E组不处理作为空白组。研究发现:IVM对鲫鱼血液中RBC、WBC、HCT、HGB指标均无明显影响,但会使鲫鱼血栓细胞数量在给药后16~48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3.0mg/kg IVM在给药一段时间后会使鲫鱼血清TP和ALB的浓度下降,ALT浓度升高,对鲫鱼肝胰脏有一定的毒副作用。1.0mg/kg IVM对ALB和ALT指标均无明显影响,只使TP浓度略降,因此当给药浓度低于1.0mg/kg时,IVM对鲫鱼肝胰脏的毒性不明显。A(3.0mg/kg)组给药后16h和B(1.0mg/kg)组给药后48h,出现个别鲫鱼死亡的现象,解剖发现肾脏有血斑。A和B组存活的鲫鱼体色加深、食欲减退、身体失衡、活动缓慢。五个实验组按鲫鱼体色由深到浅排列为: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