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欢乐之家》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社会上反犹思潮高涨的时期。犹太主题本该是研究该作品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但评论家和学者却鲜少涉及这一方面。此外,基于现有为数不多的相关犹太主题的研究,学界就华顿的意识形态立场达成了一致:华顿是坚定的反犹太主义者,而犹太人物西蒙·罗斯戴尔是华顿的反犹太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产物。然而,如果能够撇开这一既定阐释,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罗斯戴尔这一犹太人物的解读并非一个“反犹太主义”即可盖棺定论。本文旨在通过挖掘《欢乐之家》一书的潜文本,从外表、社会地位、艺术审美、宗教和社交等方面来解构先前学者对于罗斯戴尔这一犹太人物的形象刻画,继而再次从这五方面入手建构罗斯戴尔的形象,使其更加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伊迪斯·华顿对这一犹太人物的态度。本文由绪论、结论和五个章节构成。绪论部分首先梳理该作品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问题,即犹太主题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阐明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其次,在简要梳理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之后,提出肢体语言在人物建构方面的独特意义。第一章主要聚焦于《欢乐之家》的宏观和微观创作背景,不仅关注世纪之交的反犹太主义运动,还将重点放在华顿的人际圈,探讨她身边朋友对她刻画罗斯戴尔可能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从华顿对罗斯戴尔的外表描写和微笑出发,引出罗斯戴尔阴柔而无吸引力的犹太人形象,然后论证华顿是如何让罗斯戴尔逐渐获得男子气概与主导权的。第三章主要从其在金融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及其在艺术审美上的洞察力两个方面来论证罗斯戴尔的形象。二者的融合一方面瓦解了罗斯戴尔粗俗、贪婪、道德沦丧的刻板印象,使其以鉴赏家和审美家的全新身份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经济和艺术在罗斯戴尔身上的体现拉近了他与华顿之间的距离。第四章则集中讨论宗教在反犹太主义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罗斯戴尔宗教行为的缺失,探究宗教和反犹太主义的关系,挖掘华顿这一设计背后的意图所在。第五章节主要探讨在上流社交场,罗斯戴尔如何运用社交技巧来平衡自己的权利、地位,从而模糊固有的社会等级,成功上位。以上章节从各个不同方面来证明伊迪斯·华顿对西蒙·罗斯戴尔这一犹太人物的塑造并非是反犹太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