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甘南地区藏族语言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sw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脱贫攻坚事业的开展和国家通用语的全面推广、普及,民族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甘肃省甘南州是我国藏族自治州之一,代表了藏、汉文化交汇带藏族语言生活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甘南地区藏族语言生活研究是推进当地语言规划、语言扶贫、语言服务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藏族语言生活发展的现实需求;对官方语言政策制定者、语言研究者、语言教育者、语言使用者提供必要的建议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二章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及目的、研究意义、对象、方法,述评了国内外藏族语言生活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并对甘南地区的语言生态背景、藏族语言生活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梳理。第三、四章通过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语言态度的调查和分析,呈现出藏族在日常生活领域和专门领域中的语言生活现状。第五章分析了公共空间语言景观的语码使用、布局及多模态组合等,对其功能、原则及不同群体的相关态度进行了讨论。第六章在厘清藏族语言生活存在的问题后,探讨了语言政策、经济文化、城镇化、人口迁移、教育、居住格局和族际通婚因素对语言生活发展的影响。第七章从语言活力、语言关系、语言功能、语言服务和语言扶贫等维度,总结了甘南地区藏族语言生活的特征,在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同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甘南藏族语言生活经历一个由封闭、单一到开放、多元化的变迁过程。新时代背景下甘南地区藏族语言生活的基本面貌为:多数藏族具备藏汉双语能力,藏语的掌握程度强于国家通用语、汉语方言;在日常生活领域中主要使用藏语、汉语方言和国家通用语;内部语域中以藏语为主,外部语域中三种语言使用的比例相当;藏族对藏语具有浓厚的情感,也高度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对双语文学习持积极的态度。在行政领域,当地具有健全的藏语文社会用文法规,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双语翻译、双语培训工作;部分单位设有翻译科室。单位公章、文头及部分文件等使用藏汉双文,其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用文一般使用国家通用文字,亦有使用双文单位名称;藏族公务员在工作中根据交际对象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在教育领域,双语教育(“以藏为主”“以汉为主”两种模式)是藏族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藏族教师在工作中多使用藏语文,双语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教学模式差异而不同,其藏语文能力优于国家通用语文能力;学校、家长均认可双语教学的实施。在传媒领域,藏族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接触网络新媒体的趋势亦日益凸显;其中接触国家通用语文传媒的频率高于藏语文,且多选择双语双文。公共空间的语言景观遵循着规约性、经济性和得体性原则,具有信息、象征、经济、文化和美化功能;语言实践符合官方语言政策的要求,国家通用文字、藏文双文是语言标牌的优势语码,且前者为最主要的凸显语码。语言竞争与和谐是当地语言生态的客观表现,语言使用呈现出差异性,藏语具有很强的语言活力是当前甘南地区藏族语言生活的主要特征。同时,语言生活中所凸显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如国家通用语尚未得到全面普及,藏族双语能力仍不均衡;双语教育教学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双语翻译水平有待提高,双语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双语人才紧缺;藏语文传媒事业发展面临挑战,藏语文传播力不足;地区的语言服务水平不高,语言规范意识亟待提升。而影响其发生变化的原因表现在多方面:语言政策是其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教育是影响藏族语言能力高低、语言态度转变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因素;城镇化和人口迁移促进了多民族互动,语言接触、语言功能转变和语言环境的多元化;传播媒介的融合扩展了语言选择、语言服务提升和藏语文传播的途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不仅能促进语言服务产业的形成,增加藏语文的市场价值,成为藏族学习国家通用语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营造出双语使用的文化背景;居住格局和族际通婚因素是形成藏族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内部因素中藏族的年龄层、学历层差异亦是影响语言生活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未来发展中,藏语文继续保持很强的语言活力,藏族的语言态度,当地的语言使用类型、语言关系、语言功能会逐渐发生转变。为了更好地促进藏族语言生活的发展,甘南地区需继续推进双语教育教学、加强双语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藏族的双语能力,并强化其语言规范意识、语言消费意识等,以促进语言扶贫政策的实施、语言服务水平的提高;增强传播媒体的传播力,以推动语言的多元化传播。本研究创新之处:一是全面、细致且分领域地研究藏族聚居区的语言生活,这为其他藏族地区或具有相似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地区的语言生活研究,提供了实证性案例;二是在呈现藏族语言生活基本面貌的基础上,将其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语言态度与当地的语言资源、语言竞争、语言功能、语言生态、语言服务、语言扶贫等相结合,以更深入地探讨语言生活的深刻内涵。
其他文献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流域的近地表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引起流域土壤侵蚀及河流水沙特征的变化。研究河流水沙特征及其对近地表特性变化的响应规律,对揭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河流延河为对象,以1960-2017年延河流域降水和典型水文站径流、输沙数据为切入点,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阶段,延河流域的降雨和典型水文站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结
想象力不只是一个关于人类心理机制的普通概念,它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史意义。从古希腊开始,由于“美在比例”、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巨大影响,不管是在人类的认知行为还是艺术创作中,想象力的作用和重要性都没有被充分认识。而在摹仿论的长期主导下,作为艺术家创造力的想象力也没有得到重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西方人将想象力作为一种较低级的认识能力,视为一种幻想和虚假的印象来看待。而到了近现代,想象力的地位发
在线协作学习是与21世纪人才需求相符合的学习方式,它既可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又可以提升其协作技能;近年来在线学习环境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在线协作学习的组织与开展提供了必备环境条件和理论基础,因此,在线协作学习逐渐发展成为21世纪主流学习方式之一。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时常产生不同的情绪,有的情绪有利于学习过程,但有的情绪会阻碍学习效果,如果不及时调节和管理,将对学习过程产生非常不
西夏、元、明、清时期,密教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汉、藏、蕃、印等佛教融合并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自西夏始,瑜伽类及无上瑜伽类密教开始流传,为元代及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新译及新编译的密教经轨包括金刚亥母类、白伞盖类、大黑天类、观音类等瑜伽密教及无上瑜伽类密教经轨,此类经轨在元朝再度受到帝王尊崇,这种信仰形态也继而延续至明、清两朝。西夏、元、明、清时期新译密教文献中最具特色
《中興兩朝編年綱目》是一部記載南宋高、孝兩朝歷史的綱目體史書。現存宋人記載南宋高、孝兩朝的編年體史書,主要有《皇宋中興兩朝聖政》、《中興兩朝編年綱目》、《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鑒》和《宋史全文》,其中《中興兩朝編年綱目》成書早於後兩種,又比《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完整,因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本文以《中興兩朝編年綱目》爲研究對象,從版本、編纂、價值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共分设三章。第一章,主要對現存《中興兩朝
背景与目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 E介导的以发作性喷嚏、清水样涕和鼻塞为主要症状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基础为以Th2炎性反应为主的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AR影响全球多达40%人口且病情容易反复,可继发鼻-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和中耳炎等多种疾病,已经严重影响人们工作、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并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临床
我国沉积盆地深部赋存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大约22.5×1012 m~3资源量位于1000~2000 m的埋深范围。然而,深部煤层气的整体开发形势不容乐观。由于煤储层低孔低渗、应力敏感性强、抗剪切能力差、压裂改造难度大,煤层气井普遍表现为单井产能低下、难以形成工业气流。本论文就“制约深部煤层气高产及高效开发的关键因素”这一科学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保德、临兴、柳林、石楼、临汾、韩城等区块的开发煤层
目的:髓样分化蛋白-1(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n 1,MD-1)与放射性保护分子(radioprotective 105,RP105)结合后,可负性调节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信号通路。既往研究显示TLR4与左室心肌重构关系紧密,我们发现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及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
陕西省蓝田水陆庵以精美的建筑群和诸圣水陆殿内约3700多尊大小不等的彩塑造像等艺术作品,共同构成了水陆庵宏大、壮丽的佛教世界。尤其以诸圣水陆殿中形态各异、内容庞杂的彩塑作品突显了水陆庵的内在魅力,可以说这些彩塑,具有高度的艺术文化和文物史料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美术及彩塑艺术异常珍贵的资源,水陆庵也因拥有这些彩塑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被誉为“第二敦煌”;早在1957年就已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
数感是对数字含义和数量间关系的一种直觉理解。幼儿数感不仅是识别数学困难的重要因素、防止数学困难的有效干预变量,而且对儿童期正式数学学习及成年后的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大多研究通过测量早期计算能力来考查数感,五成分模型因层次清晰且易于测量而广泛使用,但基于此形成的数感评估工具缺乏对数敏度和数估计的考量;另考虑到汉语数字本身的规律性及父母的早期启蒙教育,中国城市幼儿的数感可能比国外同龄儿童好,现有工具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