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流域的近地表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引起流域土壤侵蚀及河流水沙特征的变化。研究河流水沙特征及其对近地表特性变化的响应规律,对揭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河流延河为对象,以1960-2017年延河流域降水和典型水文站径流、输沙数据为切入点,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阶段,延河流域的降雨和典型水文站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流域的近地表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引起流域土壤侵蚀及河流水沙特征的变化。研究河流水沙特征及其对近地表特性变化的响应规律,对揭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河流延河为对象,以1960-2017年延河流域降水和典型水文站径流、输沙数据为切入点,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阶段,延河流域的降雨和典型水文站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延河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典型样地近地表土壤性质变化,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地表水文过程和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探讨延河水沙变化对退耕影响的近地表特性变化的响应规律。通过系统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1)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延河流域土地覆被具有较大的影响。延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在1995-2000年间有少量增加,2000年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占流域总面积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在1995-201 5年间,延河流域面积变化较大的地物类型为耕地和林地。耕地占比由1995年的42.98%减少至2015年的39.93%,减幅达3.05%。林地占比由1995年的10.96%增加至2015年的13.95%,增幅为2.99%。表明,伴随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部分耕地转换为林地。延河流域植被NDVI值在1991年前后经历了大幅的上升和下降,1999年后,除2002年、2010年和2014年有短暂的减少趋势外,其它时间流域植被NDVI显著上升,且增加趋势在2006-2008年、2011-2014年间尤为明显,说明此时延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退耕后,NDVI高值区域由流域南部边缘扩展到流域中部及东南部,占比达到28.83%,较1982-1999年增长了 18.61%。(2)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地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逐渐减小,撂荒35年较撂荒初期降低了约30%,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撂荒35年土壤含水量达到了撂荒地的1.2倍。土壤pH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先升高再降低。退耕对速效养分的影响程度不一,退耕后硝态氮和速效磷的值先降低后升高,而退耕对铵态氮的影响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退耕年限的推移而增加,而全磷却逐渐降低。土壤C:P和N:P也显著增加,但C:N无显著变化。(3)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影响坡面水沙过程。退耕初期,土壤入渗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但变化趋势不显著,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入渗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退耕30年和40年的样地土壤入渗能力较其他样地明显增强。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分离速率显著降低。土壤分离速率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含量和团聚体含量、根系等参数呈负相关关系。不同植被覆盖度下坡面冲刷实验表明,覆盖度增加,坡面流流速降低,阻力系数和糙率系数增大,径流剪切力增大,径流动能和单位水流功率降低,侵蚀产沙量减少。(4)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显著减少了延河输沙量。延河年内输沙量主要取决于汛期输沙,汛期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97.5%。在1960-2017年间,延河流域年及汛期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径流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但降水量和径流系数均呈现较小的下降趋势,而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输沙量的降幅较大。退耕前(1960-1999年),退耕后(2000-2017年)的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变化不显著,但年和汛期的平均径流量、平均输沙量、平均径流系数均显著减小,年和汛期的平均径流量分别减小31%和41%,年和汛期的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小75%和75%,年和汛期的平均径流系数分别减小30%和42%,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是延河输沙量显著降低的原因。(5)地表覆被变化对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总量影响明显。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尤其是耕地和林地面积的逐年扩大,加大了流域径流的变化。流域径流量在1990年后由于植被覆盖大幅上升呈现大幅减小的趋势,而在2010年由于植被覆盖有短暂的减少又呈现出短暂增加的趋势,在2018年全流域产流量总体偏小。流域径流量在空间分布上由于受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化影响,总体呈现中部和东南部逐渐减小的趋势。采取退耕还林(草)工程等措施,可显著改变流域内的水文过程。1999年以及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人为活动显著的减少了流域产沙量。通过对退耕前后延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侵蚀产沙过程以及典型水文站水沙变化的研究,本研究解释了退耕对近地表特性变化及延河水沙变化的潜在影响,为客观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效应提供了科学参考。
其他文献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纳米尺度设备的创新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纳米尺度的纳米器件在细胞监测、疾病诊断、损伤恢复和医学治疗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体内纳米网络(Intra-BNN)正是由这些集成的纳米级设备,以及部分被植入人体内的设备来收集身体的健康信息。目前,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正在采用纳米级设备的高精度与无创伤的连续监测特性,来提升医疗监测、医学治疗和远程医疗等的服务质量。然而,这些纳米
植物细胞细胞质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Ca2+]cyt)精确调控了植物对昼夜节律的响应、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和钙依赖性蛋白的活性等多种生理反应。大量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改变,[Ca2+]cyt产生昼高夜低的节律特性,并影响了气孔运动、花期转换及花粉管生长等生理活动。拟南芥AtCCaP1(Arabidopsis thaliana cytosolic Ca2+binding protein 1)是一种编码大
表面等离激元是金属与介质界面上自由电荷的集体相干振荡。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可实现纳米尺度下的光场限域和光场调控,是实现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局域电磁场极大增强的重要途径。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及其驰豫过程产生的近场增强、热载流子及光热效应,在光谱增强、分子催化、海水淡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论文借助稀土离子掺杂微纳体系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和优异的光谱性质,围绕表面等离激元和微纳米光学介质的相互作用以
威廉·福克纳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其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神话元素,然而在早已汗牛充栋的福克纳研究成果中,从神话诗学视角出发,对其作品进行整合性、跨学科层面的研究却较少。鉴于此,本文在“神话诗学”视野下,对福克纳小说作品中的背景环境、神话原型、文化身份、文化记忆、乡愁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观照,剖析福克纳这位现代艺术大师是如何激发“人类学想象”,通过“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建构起美国南方的
在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与本科一流课程“双万计划”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是高校教学改革与“质量革命”的重要举措。混合式学习逐渐成为高校的主流学习方式。学习投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与其他个体、情境交互时的一种积极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充分体现了混合式学习所追求的“过程价值”,是衡量混合式学习质量与学习绩效的重要指标。而现实中,大学生混合式学习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为学
有声小说以小说文字文本为依托,用声音符号来承载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等,它开创了小说音声化的审美空间,从音声的角度给小说增添了情感美、意境美、韵律美的审美特征。因为有声小说生成的本源是小说,因此它的发展和中国当代小说的前进步伐基本一致,且和小说创作一样要遵循意识形态的规约,与此同时又要按照有声传播的技术和艺术要求进行创作。当代中国有声小说有两个形式载体——“评书”和“小说连播”。两者都
当下,飞速发展的服务型经济改变了人们的劳作形式,它压缩了人们的劳作空间(聚集于写字楼、办公室、医院、学校等场所),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因此,近年来组织中的情绪问题备受关注,很多学者开始探讨情绪情感在具体工作情景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是情绪劳动。员工个体不但要认真完成本职事务性工作,还要将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影响他人情绪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这就是情绪劳动。研究表明,情绪劳动可
陕西省关中地区位于三秦大地的中部,具有非常悠久的农业生产发展历史,农业粮食生产产量约占全省的65%,GDP和人口分别约占全省的70%和60%以上,是陕西省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中枢和农业粮食生产的基地。关中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关中区域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易旱区农业生产环境,农业耕地面积中98%以上的是旱地,气候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以农业生产耕地面积计算,关中地区耕地亩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00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应激,其中急性应激几乎每天发生,陪伴着我们的成长。目前对急性应激神经机制研究以高强度或突然发生的急性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为主,如巨大精神创伤引起急性应激综合症或伴随巨大地质灾难等发生的创伤性应激综合症,但却较少关注较急性轻微或适度应激给人们带来的多种情绪反应,对不同强度急性应激带来多种急性情绪反应神经机制报道更加缺乏。因此,完善不同急性情绪反应背后的神经机制探索十
慢性疼痛和情感障碍是两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疾病,慢性疼痛常常引起焦虑和抑郁样负性情绪的发生,这两种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相互影响,为慢性疼痛及诱发的负性情绪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临床研究表明,慢性疼痛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样精神疾病的概率高达80%,比普通人群高4.9倍。因此,研究慢性疼痛及诱发的负性情绪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手段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人类使用大麻缓解疼痛已有几个世纪了,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