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言说的他者——社会哲学视野下中国媒体中的工人形象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工人阶层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命运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新中国成立前,他们是受压迫最为深重的群体。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深受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底层又一跃而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工人阶层的社会地位也随着下岗运动而一落千丈。 目前,国内外对工人阶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视角:一是将工人阶层作为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阶层的组成部分来研究,侧重于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现实中工人阶层社会地位的变迁。二是直接把工人阶层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考察工人的社会行动,对工人社会地位改善的预期提出理论说明和实证说明。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对工人阶级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而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所在。 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众传媒所“再现”(representation)的工人形象,可以说是反映该时期社会中工人形象的一面镜子:他既体现了该时期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对工人形象的主观选择和推崇;同时又体现了该时期社会现实中客观存在着的工人的形象,并从一个点上代表了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工人。因此,对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中工人形象的特点及其变迁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不仅对于分析和了解工人阶层社会地位的发展变迁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了解这一社会中普遍认可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等,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工人阶层”进行概念上的界定,通过对照经典的工人阶级的概念以及“工人阶级”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历史演变,得出本研究所采用的“工人阶层”这一概念的内涵。第二部分,从样本数量、样本的性别特征、样本的职业类型特征等方面对报刊杂志中所“再现”的工人形象的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报刊中“再现”工人形象时所采取的叙事类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角度分析报刊杂志中“再现”的工人形象对工人阶层社会身份建构的影响。 本研究将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报刊杂志中的以工人阶层为主人翁的人物通讯作为分析文本,选取了《中国工人》、《工人日报》和《工会博览》三份报刊作为样本,从中选出645份有关工人的人物传记类报道,按照时间段的划分进行内容分析,并统一录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社会舆论对于工人阶层社会地位变迁的反映。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的报刊杂志中所“再现”的工人形象,描述了我国工人阶层社会地位的变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变迁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的原因,以及这些“再现”对于工人阶级的社会身份获得的影响。 通过对报刊杂志中所“再现”的工人形象的考察,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报刊杂志中所“再现”的工人形象的表面特征是不同的,但是叙事类型的变化不大。主要叙事类型有:“感恩型”、“吃苦耐劳型”、“大公无私型”等几种,“憨厚朴实”、“少言内向”,“任劳任怨”“忠于职守”是常用来形容工人的词汇,这些高度类型化的工人形象,与现实中工人的生存状况并不完全相符,它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对工人形象的主观选择和推崇。这表明,工人阶层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有效的实现自我表达。
其他文献
本文所称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的时间跨度为从毛泽东一九一一年长沙求学时的自觉的哲学探索时始,至一九二一年初完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变时止。 目前关于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期,科学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在科学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更突出并引发了全球问题,人类在胜利的面前又要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失
“左优红”是从[(山-欧)F1×山葡萄]F2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果穗平均重144.8g、果粒重1.36g、可溶性固形物18.5% ̄24.4%、总酸1.191g ̄14.47g/L,出汁率66.4 ̄70.2%。可用于酿造干红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孜孜诉求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是众多思想家历经艰辛思考的主题。然而,只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人的全面发展”才获得了理论的科学性回答和实践的可行性实现
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是人类认知事物的根本属性之前提。信息以各种形式作为事物之根本,存在于环境的不同属性所展现的差异之中。通常认为信息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