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路翎的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由赞扬到批判的现象为个案,对批判的过程、内容、成因、批判模式与特征、批评者心态等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剖析,并指出其深远影响,反思建国后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教训,为造就一个良好的文学生态提供参照。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梳理小说从赞扬到批判的历史命运,为下文的解读奠定基石。第二,分析了批评的主要方面如爱情题材、人物形象、社会作用及其成因。第三,从社会学、传播学等视角,归纳组织化批判模式的构成和特征,包括“阵线的批评”、群众性大批判、控制传媒等策略的使用;剖析了批判的语体特征,如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审判口吻、“宗经征圣”、“妖魔化”等。第四,深入解剖政治风云变幻下批判者的心态,将其分为四类:周扬等组织化批判过程的领导者,陈涌、侯金镜、宋之的、魏巍、晓立等文坛秩序的自觉执行者与维护者,康濯等定性之后主动表态者,巴金、巴人等被迫表态者。第五,总结这次批判在文学题材、人物形象、创作方式、批判模式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认为这是一个文学彻底意识形态化的典型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