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地上的“战役”》批判现象解读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路翎的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由赞扬到批判的现象为个案,对批判的过程、内容、成因、批判模式与特征、批评者心态等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剖析,并指出其深远影响,反思建国后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教训,为造就一个良好的文学生态提供参照。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梳理小说从赞扬到批判的历史命运,为下文的解读奠定基石。第二,分析了批评的主要方面如爱情题材、人物形象、社会作用及其成因。第三,从社会学、传播学等视角,归纳组织化批判模式的构成和特征,包括“阵线的批评”、群众性大批判、控制传媒等策略的使用;剖析了批判的语体特征,如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审判口吻、“宗经征圣”、“妖魔化”等。第四,深入解剖政治风云变幻下批判者的心态,将其分为四类:周扬等组织化批判过程的领导者,陈涌、侯金镜、宋之的、魏巍、晓立等文坛秩序的自觉执行者与维护者,康濯等定性之后主动表态者,巴金、巴人等被迫表态者。第五,总结这次批判在文学题材、人物形象、创作方式、批判模式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认为这是一个文学彻底意识形态化的典型个案。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聊斋志异》选择与“本事”相通的题材模式的原因.第二部分从思想内容方面论述了《聊斋志异》对“本事”的创造性构筑,即利用“本事
纵观几十年张爱玲的研究,大体上走过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在40年代的上海,主要以傅雷和谭正壁为代表,傅雷从技巧与主义的角度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了一番探讨,从而肯定了张爱
本文分共四章,从文化语言学、民俗学、文艺美学、戏曲志四方面,探讨了女娲城祭祀歌舞的文化内涵。 一、首先对今日祭祀歌舞——“对花功”进行田野采风与文化分析。指出:(一)
该文试图阐明女作家斯妤的荒诞小说创作,借鉴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与西方荒诞派文学对于人类存在荒诞性的理论与技法,表现的是哲学意义层次的荒诞主题,以书写人的"生存荒诞"、
新时期历史小说创作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个时期出现的历史小说作品不仅数量众多,成就显著,而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表现了作者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不断创新的可贵努力
该文选取了黄侃的语源学成就作为研究对象,意在确立一个坐标,然后围绕着他来审视整个语源学发展的历程,在语源学理论方面作一些探讨,指出其成绩与不足,希望能对今后语源学的
在汉末,散文创作逐渐从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向不断追求华美过渡。汉末士人仲长统的散文历来被认为是当时散文创作中最有生气的,而这种生气就表现在其不仅具有散文的实用性还具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