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荒诞 诞生希望——论斯妤的荒诞小说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la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试图阐明女作家斯妤的荒诞小说创作,借鉴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与西方荒诞派文学对于人类存在荒诞性的理论与技法,表现的是哲学意义层次的荒诞主题,以书写人的"生存荒诞"、现实的荒诞为主旨,主要反映当代人对于生存的荒诞感,描绘人生的苦痛与无意义,以及孤独、焦虑的情绪,揭示人性异化的丑陋,汲取了加缪存在主义的面对荒诞反抗荒诞的积极人生态度.斯妤的创作经历了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变,其目的是一致的,小说中具体表现为无论"审丑"、"揭露",还是"反抗",都仍是作家对美的追寻方式,在使人们意识到现实荒诞、精神苦痛之后,于作品深处暗示着美丽精神家园的重建,通过"幻想"达到回归人性纯真的生存理想.斯妤的荒诞小说,虽借鉴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但决不是它的中式翻版,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其理论与技法,使之与汉语创作相整合,既有以虚构故事描绘真实故事(非传统现实主义)、变形夸张手法、卡夫卡式冷峻的叙事话语,又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清晰的故事情节线索、流畅优美的语言,较好地体现当代中国作家们进行的"现代主义"本土化,"用汉语写作外语技法"的探索.
其他文献
中唐“鬼才”诗人李贺与有“尸体诗人”之称的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他们都身世高贵,诗情横溢,诗风瑰诡,然经历蹭蹬,其生平与作品的惊人相似曾引起前人的注意,尤其多在通感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汉族民歌,在时间上跨越两个十年,空间上流传于祖国大江南北。民歌的内容波澜壮阔,艺术形式灵活多样,本文试图对两个十年的汉族民歌从内容、艺术、价值等方面展
该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聊斋志异》选择与“本事”相通的题材模式的原因.第二部分从思想内容方面论述了《聊斋志异》对“本事”的创造性构筑,即利用“本事
纵观几十年张爱玲的研究,大体上走过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在40年代的上海,主要以傅雷和谭正壁为代表,傅雷从技巧与主义的角度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了一番探讨,从而肯定了张爱
本文分共四章,从文化语言学、民俗学、文艺美学、戏曲志四方面,探讨了女娲城祭祀歌舞的文化内涵。 一、首先对今日祭祀歌舞——“对花功”进行田野采风与文化分析。指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