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被认为是羌塘和拉萨地体碰撞的接合带,在拉萨地体早白垩世海相沉积之上发育竟柱山组陆相沉积,其与下伏海相沉积之间不整合被认为是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造山作用的证据,然而对该不整合的时代及其构造事件的性质一直存在争议。论文以竟柱山组为研究对象,以实测地层剖面为手段,通过沉积相分析、物源分析及其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结合西藏中部晚白垩世构造背景,探讨了晚白垩世竟柱山组沉积环境及其构造意义。论文通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竟柱山组在空间分布上可划分为南北两个带,主体为一套紫红色砾岩、砂岩为主的陆源碎屑岩建造,代表了碰撞后山前磨拉石沉积;北部竟柱山组以河流-三角洲沉积相为主,南部主体为湖泊相沉积相。竟柱山组中凝灰岩中锆石U-Pb年龄研究表明其时代为晚白垩世(99-89Ma),结合前人对竟柱山组中孢粉年代学研究,确定竟柱山组沉积时限为Cenomaian-Turonian期.2.竟柱山组砂岩主要物源来自北部再旋回造山带,古水流方向主要向南,显示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同时沉积晚期存在少量向北古水流方向,推测竟柱山组沉积晚期来自南部的物源增加;通过碎屑锆石年龄分析推测物源主要来自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晚期的物源来自措勤盆地南部冈底斯剥蚀区。3.通过确定竟柱山组的沉积时代,结合下伏海相郎山组的沉积时代,确定竟柱山组与郎山组沉积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事件发生在K1/K2之交,同时结合区域上同时发育的碰撞型过铝花岗岩,表明区域上青藏高原中部K2/K1存在一次强烈的造山事件,代表了羌塘和拉萨地体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使措勤盆地结束海相沉积,发育以竟柱山组为代表的红色山间磨拉石建造。4.在郎山组与竟柱山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形成时,郎山组烃源岩并未达到生烃门限,但川巴组和多巴组在105Ma时进入生油窗,发生在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之间的中生代构造事件,导致盆地主要烃源岩第一次生油停滞,并对早期油藏产生破坏作用。但措勤盆地主要烃源岩生烃期为中新世-上新世,白垩纪构造事件产生的古构造和不整合面为二次油气生成提供了有利存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