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渣表面浸润性调控及在分离水体污染物中的应用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咖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饮料之一,是仅次于石油的全球贸易商品,据国际咖啡组织报道,2017年全球大约有960万吨咖啡产生。随着全球咖啡消费不断提高,咖啡渣产量也在急剧增加。咖啡渣作为咖啡产业最大副产品,往往作为固体废弃物被焚烧或填埋,不恰当处置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大量的资源浪费。此外,咖啡渣中含有多酚,咖啡因以及一些有机酸,直接丢弃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面对如此巨量的固体废弃物,探索咖啡渣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其转化为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其中油类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和可溶性有机染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咖啡渣具有价格低廉、易得和可再生等优点,因此研究者开始探索将其转化成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的技术和工艺。然而,利用咖啡渣的结构并构筑功能性材料在污水处理应用却鲜有研究。本论文基于拓展咖啡渣应用领域和高值化利用的目的,实现除去水中油类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和可溶性有机染料的目标,开发廉价、绿色环保且可持续的生物质基污水处理材料。为咖啡渣的处理和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减少咖啡渣对环境污染。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探究咖啡渣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脂质,蛋白质,咖啡因等组分含量在预处理前后的变化;探究二氧化硅在咖啡渣表面原位生长、然后利用十八烷基三氯硅烷改性制备超疏水咖啡渣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超疏水咖啡渣对不同油类及有机溶剂的吸附能力以及对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构建了油水分离装置;研究了超疏水咖啡渣对不同条件下海水表面机油的吸附效果。研究表明:与未改性咖啡渣相比,超疏水咖啡渣对油水具有优异的选择吸附性,最大吸油能力为3.3 g/g,对各种油类和有机溶剂与水的混合物的分离效率为96-99%。而且成功吸附不同条件下海水(如:高温海水和酸性海水等)表面的机油,并与机油快速形成漂浮在水面的聚集体,借助打捞的方式实现机油和咖啡渣的分离回收,并通过物理压榨的方式将超疏水咖啡渣吸附的机油进行充分释放。(2)为了提高超疏水咖啡渣对油水乳液分离效果,通过进一步研究咖啡渣微孔结构和基本成分,对咖啡渣先进行脱木素预处理,成功制备了孔径分布更广、孔隙结构高度有序,高孔隙率(~81.7%)、高比表面积(~5.75 m~2/g)的脱木素咖啡渣;最后,经过疏水改性制备了超疏水脱木素咖啡渣(superhydrophobic silica-modified delignin spent coffee grounds,SSD-SCG)。研究表明:合成SSD-SCG在超疏水咖啡渣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的基础上,还具备分离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类型乳液的能力。通过分析SSD-SCG在乳液分离过程中的破乳机理,建立了SSD-SCG分离两种类型乳液的理论模型,为乳液分离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3)针对超疏水咖啡渣吸油能力低的不足,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高吸油能力、高循环吸油效率的咖啡渣基吸油材料。本研究对脱木素咖啡渣(delignin spent coffee ground,D-SCG)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D-SCG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41.8%)和半纤维素(53.6%),将其通过TEMPO氧化后制成纳米纤维素(cellulose nanofibers,CNF)悬浮液,并通过冷冻干燥和疏水化处理得到超疏水CNF泡沫。研究表明:该泡沫具有良好的超疏水和超亲油性能(水接触角为149°,油接触角为0°)以及优异的吸附能力(吸附能力最高可达到16 g/g)。该泡沫具有良好的可压缩性,在40%的形变条件下,经过10次卸载-装载循环压缩后,仍能保持初始高度的86%。(4)针对上述咖啡渣基功能材料不能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和可溶性有机物染料的缺点,本章旨在制备高效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染料的咖啡渣基材料。基于脱木素咖啡渣高度有序的多孔结构,经过聚吡咯改性在其多孔结构表面负载一层纳米级聚吡咯颗粒,成功制备孔隙结构高度有序且具有光热效应的聚吡咯改性脱木素咖啡渣,作为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器的光吸收层,利用太阳能对含有重金属离子或可溶性有机染料的污水进行太阳能界面蒸发,收集蒸发后的水。研究表明:通过对收集后的水进行检测发现重金属离子和可溶性有机物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探索了吡咯与咖啡渣的不同质量比以及聚吡咯改性咖啡渣作为光吸收剂的不同密度对光热蒸发速率的影响,得到最佳的聚吡咯含量和最佳的密度。结果表明:当吡咯质量为1.8 g,脱木素咖啡渣质量为10 g时,制备的聚吡咯修饰咖啡渣的光吸收率最高,为95.7%;作为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器的光吸收层的厚度为300 g/m~2时,蒸发速率最快为1.51 kg/(m~2·h)。综上所述,本论文从咖啡渣的微观结构和基本成分入手,分别采取脱除木素,构建疏水/亲油表面和聚吡咯光吸收层等工艺,制备了三种功能化咖啡渣材料和基于咖啡渣的超疏水纳米纤维泡沫,极大提高了污水中油类、重金属离子和可溶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促进了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符合绿色经济和减少碳排放的发展要求。
其他文献
偏光片在液晶显示器中成本占比可达11%,在偏光片的原材料总成本中,保护膜材料三醋酸纤维素TAC的成本占比最高为46%。保护膜是偏光片中重要的光学膜层,对偏振层起力学支撑作用和阻隔水汽及紫外线的作用。随着显示器产线向国内转移,偏光片保护膜生产国产化迫在眉睫。但目前保护膜的主要材料及加工技术主要依靠于从国外进口,核心制备技术被日韩企业垄断。国内技术引进受限严重,引进的日方技术工艺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国
香水莲花(Nymphaea hybrid)是睡莲属的大型睡莲,在我国多个省份都有大面积的种植基地,资源丰富。香水莲花富含多糖,然而目前关于香水莲花多糖的提取、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文探究了三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香水莲花多糖理化性质、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筛选出制备较高活性多糖的提取方法——超声辅助提取法,然后进行工艺优化。由于该方法得到的多糖分子量较大,因此采用绿色、高效的H2O2-
纳米纤维素,一种具有高模量和高长径比的天然纳米材料,是在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天然聚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中等。纳米纤维素具有尺寸稳定性、良好的流变性能和加工性能,其高结晶度赋予了纳米纤维素低密度、高比强模量和高比强度等优点。因此,纳米纤维素是一种较为理想并且绿色环保的可再生型补强填料,具有替代传统填料的潜力。本论文通过双重氧化法从针叶材纸浆、微晶纤维素、棉秸秆和蔗渣等四种不同的可再
多智能体一致是分布式协同控制中的基础问题,显著特征为通过局部的协作信息设计控制器,使系统中各个智能体的状态最终趋于同一值,而不依赖于系统全局状态信息的获取。目前针对一致性的成果大多是渐近稳定的,即系统收敛到一致的时间理论上是无穷的,收敛速度较慢。有限时间理论相较于渐进稳定理论具有与初始位置相关的收敛时间上界,能提高多智能体系统的收敛速度。同时实际系统中执行器往往存在输入饱和约束,如果不加以考虑会影
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关系到结构抗震安全性。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高层建筑结构和大跨度桥梁结构的建设如火如荼,结构体系和结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目前,各国抗震设计规范推荐采用反应谱法来计算结构地震响应,并以此作为抗震设计的依据。反应谱法计算简便,且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地震动的随机特性,可以满足大部分规则结构的抗震分析需求。然而,反应谱法存在若
近年来,柔性显示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快。聚酰亚胺(PI)由于具有优异的透明、质轻、柔韧等优点,被认为是柔性显示基板的理想材料。但柔性显示行业对材料的光学透过性要求非常高,传统的芳香族PI材料颜色较深,呈现出黄色到深褐色,尚不能满足要求。鉴于此,本文采用含有脂环结构的单体制备半芳香族PI,有效削弱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减少电子转移络合物的形成,得到光学透明度更高的PI薄膜,并在此基础上将具有增强、增韧作用
当前,基于显微视觉的精密测量技术在微纳操作、MEMS元器件性能评估和全场应力-应变测量等研究中已被广泛使用,是当前精密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为成像工具,针对柔顺微纳操作工具设计、模型验证和性能评估中急需的高精度微位移/形变测量需求,展开了如下研究:(1)针对SEM成像中像散所导致的图像模糊及测量精度降低问题,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我国因驾驶员操作不当、疲劳驾驶等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高达数十万起,为了使人们的出行、生活方式更加智能化,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需求的前提下,避免人为因素对出行带来的不良后果,无人驾驶车辆能够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将来车辆发展的必然趋势。感知、规划、控制作为无人驾驶车辆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着重于轨迹规划和轨迹跟踪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碳中和、碳达峰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负荷监测通过建立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让电网能够感知各类用电负荷需求量,能够提高电网的供电效率和社会的经济效益,能够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非侵入式负荷监测(Non-Intrusive Load Monitoring,NILM)根据负荷总功率计算某类负荷的分解功率。随着深度学习的应用研究,功率分解误差降
近年来,有机光伏电池(OPV)凭借着低成本、轻质量、可通过溶液加工制成柔性器件以及可实现工业卷对卷大面积印刷等诸多优势深受学者们的青睐。最近,基于单结本体异质结(BHJ)型器件报道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已经突破18%,基于顺序层积工艺加工得到的layer-by-layer(Lb L)型器件效率也超过17%。然而,这些高效率的OPV的活性层组分大都是采用氯仿(CF)、氯苯(CB)以及邻二氯苯(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