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骨癌痛小鼠吗啡镇痛模型,观察不同pH值盐酸、碳酸氢钠和不同浓度内皮素-1诱发吗啡镇痛模型小鼠疼痛行为学改变,初步探讨化学方法诱导爆发痛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选取雄性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n=10):肿瘤组: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2×106个;假手术组:同样方法接种等容积D-Hank’s液;术前3天及术后第1、7、9、12、14、18、21天各组均进行行走后足使用评分及自主滚轮测试。(2)将术后第14、16、21天的42只骨癌痛小鼠随机分成7组(n=6),分别腹腔注射5、10.40mg/kg吗啡。测定1h后自发抬足评分改变。(3)选用经吗啡镇痛良好且疼痛行为学相似的骨癌痛小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双蒸水组,ET-1(75pmol)组,ET-1(150pmol)组,盐酸(pH=4)组,盐酸(pH=5)组,碳酸氢钠(pH=8)组。分别将相应药物瘤体注射,观察注射前后小鼠自发抬足评分改变。(4)选取雄性C57BL/6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n=6):正常组,正常吗啡组,肿瘤吗啡组。肿瘤组于瘤内,正常组于肌内注射内皮素150pmol,观察注射前和之后5、10、15、20、30、40、60min各组小鼠的自发抬足评分改变。结果:(1)自发抬足评分和抬足次数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抬足评分降低,抬足次数延长。第12天开始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发抬足时间和自主滚轮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自发抬足时间延长,自主运动减少。术后第9天开始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4天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吗啡前后自发抬足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6天腹腔注射5rng/kg吗啡前后自发抬足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6、21天小鼠腹腔注射10、40mg/kg吗啡注射前后自发抬足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瘤体注射双蒸水、ET-1(75pmol)、盐酸(pH=5)、碳酸氢钠(pH=8)组前后自发抬足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ET-1(150pmol)、盐酸(pH=4)前后自发抬足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盐酸(pH=4)组相比,ET-1(150pmol)组前后自发抬足评分下降幅度更大。(4)各组小鼠注射ET-1后的1h内自发抬足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注射后第40min各组均基本恢复正常。瘤体注射ET-1注射前后自发抬足评分相比,第5、10、15、20、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自发抬足评分、抬足次数、抬足时间、自主滚轮测试均能较好的反映出骨癌痛小鼠的基础性疼痛情况。(2)腹腔注射吗啡可以有效抑制骨癌痛小鼠的基础性疼痛。(3)瘤体注射化学物质能诱发经吗啡镇痛的骨癌痛小鼠出现疼痛反应。(4)注射ET-1(150pmol)于经吗啡镇痛的骨转移瘤小鼠瘤体后疼痛行为学改变特征与临床上患者出现BTCP的行为学特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