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在一个人的一生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作为教学工作者,必须在研究教学的同时,要研究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要根据他们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心理特点来因材施教。教师不但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关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相关研究以及教学实践证明,注意非智力因素可以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变自卑为自信,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学习动机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无心理障碍?如有,有哪些?这些障碍是如何影响他们英语学习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课堂气氛的?对于课堂气氛的作用学生是如何认识的?--社会因素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吗?如果是,是如何影响的?--对于以上问题,最佳的解决策略是什么?本论文以二语习得中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需要,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重点回顾梳理了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认知理论、社会语用理论以及交际语言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理论,同时结合本研究的重点,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和输出模式做了较深入的探讨。由于本论文只集中论述二语习得中的非智力因素,所以作者重点强调克拉申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设。克拉申认为在语言学习中,情感过滤因素影响学习的效果,这些情感因素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等。学习者目的明确、学习动机高、自信心强、焦虑感适度,“情感过滤”就低,反之则强。如果情感过滤过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障碍,语言就会受阻(就被过滤了),无法进入习得机制,结果产生不了语言习得。如果“情感过滤”降低,而且语言输入是可以理解的,它就可以顺畅地进入习得机制,于是产生语言习得。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论及动机、心理障碍、课堂活力以及社会因素(包括课外班、家长参与和教师因素)等四个方面,为下一部分的论述奠定基础。智力因素毫无疑问在学习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非智力因素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和理解。狭义的理解主要包括学习的动机、学习中的心理因素、课堂气氛及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家长的重视程度。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有活力的课堂,应该包括老师的教学活力,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力,还包括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这三个方面的活力综合起来,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一定是学生为主体、学生个性得到培育与发展的课堂,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课堂,也必将是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习中的社会因素比较复杂,本论文只研究家庭的经济力量和家长的重视程度对学生学习英语所带来的影响。第四章为本文的研究重点。论文作者在自己所在的中学对200名学生就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做了问卷调查,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并根据所得的数据探讨相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问卷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与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相关的。有高达90%的学生对非智力因素在他们的英语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持肯定的态度,这表明学生们迫切需要这方面的指导,同时也对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其他九个相关问题是:2.您的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什么?3.您对英语的感兴趣程度?4.您是否有信心把英语学好?5.您上课时是否积极踊跃发言?6.课后是否及时认真复习课上所学内容?7.您认为您班的课堂气氛如何?8.您的家人是否为您请过英语家教或送你参加英语辅导(补习)班?9.您的父母平时是否关心你的英语学习?10.您认为你们老师的教学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教学?其中第二到第七个问题是与学习者的个人因素有关的,第八到第十个问题是与社会因素相关。数据分析和策略讨论可参考论文中的具体讨论。第五部分为结论,对本论文做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该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开发和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英语教学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本研究探讨了学生的动机、情感、课堂气氛等非智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该研究能够加深教师对非智力因素及其作用的认识,从而更加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当然,本论文也存在一些局限,主要的就是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范围比较狭窄,还有其他更多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学习策略等等都没有涉及,这些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