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合是世界著名的球根花卉,但在我国的切花栽培和种球生产尚属起步阶段,尤其是关于鳞茎打破休眠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和低温冷藏关键技术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自繁的东方百合(Lilium‘Oriental Hybrids’)主栽品种‘索蚌’(Sorbonne)、‘西伯利亚’(Siberia)为试材,结合实践,对目前国内东方百合商品种球生产的整个采后处理过程及低温贮藏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不同收获时间、不同品种和不同温度冷温处理,对百合鳞茎打破休眠和低温冷藏过程中的鳞茎形态变化和养分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百合鳞茎采收后的清洗、分级、包装及冷处理打破休眠是长期冷藏前的重要工作。 2.低温贮藏过程中介质选择和消毒方法对百合种球质量及长期贮藏起重要作用。筛选出泥炭与锯末均是优良百合冷藏介质,介质的蒸气消毒效果明显优于药液消毒。 3.贮藏介质含水量40~60%有利于保持百合鳞茎保持新鲜饱满状态,对于泥炭为介质,含水量宜50%。 4.通过形态观察比较,明确了百合鳞茎在低温打破休眠期间,其新芽不断伸长,当新芽距离鳞茎顶部小于1cm时,或幼芽生长点位于种球直立高度的2/3处,可认为是鳞茎打破休眠的形态指标。 5.在5℃冷处理过程中,‘索蚌’和‘西伯利亚’的鳞茎中淀粉含量明显下降,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急剧增加。低温贮藏初期的40d,尤其是前10d,是鳞茎内物质变化最为活跃的时期。 6.比较在2C°、5C°、8C°冷藏条件下‘索蚌’鳞茎打破休眠的形态与养分变化,近一步证实了打破休眠的形态指标,发现百合鳞茎冷藏过程中其鳞片和基生根含水量变化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