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阅读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重分析讲解,轻意境鉴赏;重知识传授,轻感情熏陶。甚至把诗歌的每一细节都贴上标签,求同轻异,不仅使学生难以领会古典诗词应有的美感,而且扼杀学生的个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探讨了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召唤结构”与古典诗词结构的相通之处,试图把召唤结构理论和古典诗词教学实践相结合,寻找优化古典诗词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这种空白和不确定性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召唤结构,期盼读者进行解读。读者可以凭着自身的“期待视野”,去想像去思考去填补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之域”,寻求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心灵,甚至可以获得不同于作者创作原意的、体现读者个性的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这种召唤性特点对古典诗词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诗词意境就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召唤结构”,其中有许多“空白”与“未定点”,等待读者去填补。它借助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虚实互化等手法,创设出含蓄深远的深邃意境,“含深蕴于言内,留余味于象外”, [1]让人一唱三叹,玩味无穷。可以说,古典诗词意境就是一种召唤结构。这就启发我们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创造性教学,使学生成为诗歌鉴赏的主人。同时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自身全部既成的艺术感知力来迎纳作品,来理解建构作品,从而感悟诗词意义。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古典诗词意境的创造中,去体味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把握古典诗词意境的召唤性特征,努力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模式。首先,要重视吟诵涵咏,反复揣摩,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其次要从诗词空白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抓住空白,填补空白,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把鉴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用自己的头脑去想像,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自由的舒展自己的心灵,在与作者心灵的碰撞中去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为使学生尽快进入诗境,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教师要根据诗词包含感情、含蓄委婉的特点,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出浓浓的情感氛围,以召唤、吸引学生进入到作品的世界中来,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此外,运用召唤结构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文本的规定性,不能无视文本的规定性而造成解读错误。同时还需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工作,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总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必须把握诗歌召唤性这一特点,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诗词的解读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以自身的情感方式体验文本世界的丰富内涵。使他们在与诗人的交流碰撞中,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理解着诗人,也理解着自身,从而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审美意象和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