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rgbedr544y4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在一些地方试点,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和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制度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值得反思和完善的现实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他们大多从经济、政治、社会角度对此项制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制度的建构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能单纯地从经济、政治、社会层面来看,还应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它是一项区别于其他制度的具有浓厚伦理道德色彩的社会制度,有着自身的伦理规范:人道主义、社会公正、公民权利、社会融合,上述伦理规范赋予了此项制度强烈的伦理性,不仅为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提供充分的理据,而且为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接受提供基本前提。通过湖北实地调查发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政策已经下沉到农村场域,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制度覆盖面扩大,保障待遇提高;农村居民对制度评价较高,社会效果良好;以低保为轴心的关联的综合性的农村救助体系的建立。制度实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伦理得以实现的过程。但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践运行中,制度的伦理规范即其价值理性并不是完全得以遵守和实现,这不可避免地给此项制度带来价值上的失范,即伦理失范,主要表现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福利污名化、社会建构化、关系运作化、程序虚置化、生活世界殖民化、隔离排斥化。这些表现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国家政策下沉并嵌入农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它们均偏离甚至背离了此项制度的伦理规范,不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的意义世界。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然层面的伦理规范与实然层面的伦理失范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反思发现:制度文本与制度实践之间既有契合也有裂隙;制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既有互嵌也有对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伦理失范不可完全消除,但是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矫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伦理失范有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矫治伦理失范的路径有:进行伦理价值定位,建构共享价值体系;型塑乡村社会信任,建构利益沟通协调体系;完善系列制度安排,建构有效规范体系。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首要属性是伦理价值性,但在制度实践运行中显现式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须植根于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理性建构与感性选择的统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须嵌入农村社会空间场域,实现国家性与地方性融合.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对苏珊·巴斯奈特的译论观进行了批判研究。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翻译研究领域,巴斯奈特对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都存在基本问题: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这一市场失灵问题。中国农村地区现在不但面临市场问题,还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一挑战。东北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国内外的各行各业所面临的竞争愈演愈烈,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已成为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关键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企业的经营重点也从原来的以生产,营
大型火力发电工程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支柱和基础工程,其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业主的投资效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针对大型火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产品技术创新设计的能力更是成为决定企业乃至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地位的首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创新能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
近年来,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情况的加剧以及“水华”的频发,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而磷被
我国近几年汽车产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交通安全问题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我国家庭轿车的普及使得儿童成为轿车中的常见乘员,因此低年龄段乘员的安全问题逐步得到相关交通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纵深推进,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的城镇、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势必会全面扩张,建设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刑事司法是重要的国家权力资源,为保障其按照预先设定的轨迹正常运行,就必须重视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人民是刑事诉讼中各种公权力的归属主体,但是这些公权力是交由公安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能源基础。但风能的随机性、间歇性和不可控性造成风电输出功率有很大的波动性,导致风电并网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