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住院患儿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二维超声图像及超声造影图像的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在儿童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重点探讨超声造影在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胚胎性肿瘤肝母细胞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为儿童肝脏局灶性病变尤其是肝母细胞瘤的超声造影诊断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肝脏局灶性病变共26人次,总计28例病灶符合纳入标准,包括肝母细胞瘤13例,肝转移瘤6例,肝血管瘤4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非均匀性脂肪肝,肝脓肿,肝细胞癌,肝脏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其中,经病理学检查证实15例,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辅助证实13例,观察这些患儿的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表现,分析超声造影灌注特点及不同时相的增强水平,并用超声仪器自带软件对超声造影病灶感兴趣区域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中位数及四分位距表示。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推断以α=0.05为检验标准。结果:(1)肝母细胞瘤、肝转移瘤、肝血管瘤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较为均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包括肿瘤回声、钙化、液化坏死及肿瘤大小方面分布不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超声造影结果显示在动脉相增强水平无明显区别(P>0.05),在门脉相及延迟相增强水平以及三个时相增强水平组合方式有区别,且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母细胞瘤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包括动脉相团状不均匀增强,廓清时间低于60秒,可清楚地显示肝动脉来源的供血血管和二维超声无法显示的瘤体内部细小血管及微灌注区域,能清楚显示瘤体内的液化坏死区,且液化坏死的显示范围较二维超声明显;肝血管瘤动脉期可表现为环状增强,均匀增强及不均匀结节状增强,且绝大部分不廓清;肝转移瘤动脉相均表现为整体均匀增强,且未见粗大血管显示,延迟相以无增强为主,表现为明显“黑洞”征。(6)超声造影剂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3%,无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包括回声、钙化、液化坏死、肿瘤大小及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肝母细胞瘤、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2)超声造影门脉相、延迟相的增强水平及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的增强水平组合方式有助于鉴别肝母细胞瘤、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3)本研究中由于三组患者例数较少,且例数分布不均匀,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结果对于三组疾病中无明显鉴别诊断意义。(4)超声造影图像在显示供血血管、微血管循环及液化坏死区优于二维超声,较二维超声更有助于病变性质的诊断。(5)肝母细胞瘤、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图像特征表现不同,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6)超声造影在儿童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安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