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标定方法及其在角膜地形图测量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1583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特曼-夏克传感器作为一种常用的波前相位的测量仪器,已经在自适应光学和激光光束质量诊断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应用逐渐扩展到了人眼像差测量、光学元件表面误差测量、光学系统波像差测量、图像处理等领域。本文以哈特曼-夏克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哈特曼-夏克传感器误差分析研究;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球面波前标定方法;哈特曼-夏克传感器在角膜地形图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高精度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设计中,各种因素对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波前复原精度的影响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本文中详细分析了微透镜阵列空间分辨率对复原波前的影响,光斑被相机离散采样以及能量被光电探测器数值化采样对质心探测的影响,质心算法对质心探测的影响,光斑阵列中衍射次峰叠加的影响分析,微透镜阵列自身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透镜阵列的空间分辨率影响波前复原的相对误差;当光斑的爱丽斑直径大于8个像素时,光斑被离散采样的误差可以忽略;光斑衍射次峰的叠加在高精度测量中不可忽略;微透镜阵列的非正交性误差在复原结果中引入象散,并且该像差随着非正交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哈特曼-夏克传感器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之前,需要先进行系统标定,系统标定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第一,通过采集已知标定光束在传感器上形成的标定光斑点阵图像,以此光斑点阵的中光斑质心作为参考点,计算像差波前形成的光斑阵列中对应光斑相对与该光斑的质心偏移,从而消除哈特曼-夏克传感器中各个元件的加工及其装配误差;第二:确定哈特曼-夏克传感器中各个元件的物理参数,从而确定波前复原的比例系数。然而传统使用的标定方法的精度受参考平面波前误差和干涉仪测量误差的限制,对于高精度的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标定显得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一种使用球面波前标定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方法,该方法可以高精度的标定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系统参数,从而精确的确定了系统的波前复原的比例系数。然后,使用球面波前作为参考光束,对不同曲率的球面波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通过球面波前标定的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直径2.6mm)在测量球面波前时的测量精度优于λ/500(λ=635nm)(RMS值)。   此外,本文还对哈特曼-夏克传感器在角膜地形图测量中的应用做了尝试性的研究,设计和研制了一套哈特曼-夏克角膜地形图测量仪,并对该仪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仪器的系统性能满足角膜地形图的测量,而后使用该仪器对活体人眼角膜地形图进行了测试并且将测量结果与PENTACAM眼前节全景仪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验证了哈特曼-夏克角膜地形图测量仪测量的正确性。   通过以上对哈特曼-夏克传感器设计、标定和应用中的研究,本论文在哈特曼-夏克传感器上做了大量的创新性的实践工作,为哈特曼的标定、设计和应用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
其他文献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从宏观上表现为运能不够,从微观上表现为计划性和时效性差,准确运到时间不确定,运输效率亟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货运站数量太多、站间距短、规模偏小、业务分
铁路信备是保证车安全行的要施着车行度断高大信备维力度显得尤要而铁路信统维管理方式在巡检结果能实时故障处理时采集信息少规巡检数据易集中管理人员劳强度大等多弊端基于
利用PCR方法扩增杨树Poptr;CYCD1;1基因的一段内含子序列,并克隆到pROKⅡ载体中,以构建可用于植物特定基因表达干扰的RNAi载体。为了验证载体的效果,构建pCAMBIA-1303载体转
在第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描绘了“新三农”的灿烂蓝图,于讲话中首次指出的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重强调了深化农
7例中晚期肝癌放疗结束后一周,受照射部位手术切取小块肝癌组织进行光镜观察。结果表明,大片癌组织凝固性坏死,残存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One week after the end of ra
软X射线多层膜是极紫外光刻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反射性能与热稳定性对光刻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围绕Mo/Si多层膜界面展开讨论,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多层膜的界面质量,分析
本文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实际案例浅述建筑工程造价失控方面的问题(仅供参考).任何项目的决策实施前提下取决于项目的需要性、实用性、效益性.但决策不成熟、某
天线是无线系统中最关键的部件,传统天线在技术指标和平台适应性方面已经接近设计极限,高性能天线的缺乏已经成为空天无线系统开发的瓶颈难题。近年来,人工电磁材料的出现为新型
学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有多个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在国外铁路线上应用,极大地改善了铁路运输的面貌。论文研究的虚拟闭塞技术是基于现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