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share or not to share,that’s a question”:大学生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a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线信息转发和分享已经成为现代人最为普遍的媒介行为。拿起手机刷爆各大新闻信息流、分享和评论公共事件,已经是个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介议程”。交流方式的革命促使新的传播行为和现象的形成。在当下这个风险社会,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社会距离不断拉大,网络人际距离却无限减小。同时,公共舆论事件频发、网络空间波涛汹涌,探讨个体——尤其是作为当前新媒体使用主要人群的大学生的信息分享行为机制,更加具有理论和实际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典模型出发,遵循“态度-行为”研究路径,通过引入感知风险、感知收益、人际信任等变量,将个体信息分享所考量的微观或中观、主观或客观的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大学生在微信上信息分享行为的形成机制。具体而言,本文探讨了感知风险、感知收益、人际信任对大学生微信信息分享的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基于国内外已有成熟量表构建符合本研究所需的问卷,样本的选取采用便利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向江西省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发放与回收。基于566份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进一步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OSL多因素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法发现,整体而言大学生经常在微信上分享信息,他们的信息分享的意愿十分强烈,并且常常分享自己的原创信息(文章)、对信息进行二次转发以及对他人的信息进行评论和互动。在控制潜变量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微信信息分享意愿和行为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微信信息分享意愿和感知风险显著负相关,心理风险、隐私风险、社会风险对于微信信息分享意愿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大学生的微信信息分享意愿与感知收益显著正相关,心理收益和社会收益对于微信信息分享意愿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显著正向影响其在微信上的信息分享意愿和行为。同时,人际信任在个体的感知风险、感知收益和微信信息分享之间起调节作用,高水平的人际信任缩小了感知风险对微信信息分享的负向影响,放大了感知收益对微信信息分享的正向影响;低水平的人际信任放大了感知风险对微信信息分享的负向影响,缩小了感知收益对微信信息分享的正向影响。在熟人关系网络中,个体倾向于主动淡化信息分享过程中的风险因子;而当分享信息给一般社会圈子、陌生人时,个体基于自身保护等种种因素,会考虑较多风险性后果,从而对信息分享行为做出限制。因此,本文认为,人际信任是比感知风险和收益更加重要的因素。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对信息分享行为的相关探讨都是基于个体层面的因素,如何从个体的“态度-行为”模式衍生开来,结合宏观的政治经济传播因素,和目前社交场域中一些常见的群体传播现象或新的社交概念(比如群体极化、社会性死亡等)结合起来,也值得后续研究继续关注和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级别管辖制度,在民事诉讼法管辖规定中处于开篇内容,级别管辖的问题一直备受诉讼理论重视,并为司法实践部门所长期关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级别管辖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其问题也一直存在并反复出现。探讨级别管辖问题产生的根源,思考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诉讼理论上值得重新探究,从司法实务角度看更是具体案件管辖合理的需要。民事诉讼级别管辖是指民事诉讼案件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各级法院之间进行分配。因为确定标准有太多问题,
游牧民族对于中原地区的侵扰,往往发生在秋高马肥时,为了应对边境之患,历代王朝于秋季在边境实行重点防御,即为“防秋”。虽然在史籍中可以看到,关于唐以前中原王朝“防秋”活动的相关记载,但其所指代的是临时性的、非制度的一种军事行为。李唐建国之后,随着吐蕃日益强盛,其对于京师长安的威胁与日俱增,唐王朝就在前代边防策略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防秋”的敕令条文,包括固定驻防、增发兵募、钱粮供给等相关事宜,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为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规范数字治理环境,各国纷纷探讨数字税征收方案。本文运用比较研究及规范研究方法分析数字税形成原因、影响,分析我国数字税征收的必要性、可税性,分析发现:在国际贸易中联结度判定,数据价值衡量,交易定性上都存在较大难度;从具体数字商业模式上看,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与广告存在征收难点。为构建数字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文提出短期内
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首次规定于2015年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应对互联网时代愈加多发的信息网络安全犯罪,通过建立政府—网络平台共治的治理模式,倒逼网络服务提供者自觉的履行管理义务、维护良好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但是在实践中本罪难以适用,有沦为“僵尸罪”的风险。究其原因,在于本罪的犯罪构成模糊不清,存在较大争议。2019年的《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
2018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订,正式将刑事速裁程序作为单独一节。作为一种更为简便快捷、实现刑事案件繁简分流的审判程序,刑事速裁程序的设立意味着我国刑事诉讼结构更加丰富多元,其目的即在于通过甄别案件的难易程度使其适用繁简相当的诉讼程序,以更有效地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但刑事速裁程序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属于新生事物,仅仅依靠刑事诉讼法的五条规定远远不能解决实务运行中存在的
节理裂隙岩体是寒冷地区坝基、边坡、隧道、地下洞室等岩体工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介质。由于反复冻融,其损伤、强度劣化和变形不断增加,将直接影响岩体工程施工和投入使用的安全问题。随着西部寒冷地区大量工程的发展,特别是川藏铁路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冻融岩土工程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寒区工程的冻融损伤问题突出,前人的研究对象多为含直线型裂隙岩体,且自然界中含圆弧状节理岩体普遍存在,其冻融循环条件下的损伤劣化机理还
人类对北极航道的探索起始于16世纪,但在北极严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下,要有效利用这条新航道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年来,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让北极航道的常态化利用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北极航道,北极航道的规模化商业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出于经济、生态、战略发展等各方面利益的考虑,中国也开始制定北极政策并日益重视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希望借这条新航道减少航运成本、保障运输安全、改善经济发展布局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桥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桥梁进行可靠的监测和检测变得越来越重要。检测与监测具备各自的优点,同时也具备着局限性。在本文中,尝试通过多源大数据融合理论将监测数据与检测数据融合,为桥梁的运营提供指导。以白涧河大桥为工程背景,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将建模分析的数据与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提取的数据进行一一对比,通过对比结果评估白涧河大桥的状态。介绍了白涧河大桥智慧健康监测系统,这为后续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从试点到立法,体现了刑事诉讼法宽严相济政策的要求,符合现阶段司法实践对于提高诉讼效率的需要。该制度的推行,对被追诉人的权利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出对被追诉人主体性地位的尊重。该制度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许多未尽完善之处,其中就包括被追诉人程序选择权的问题。作为一种程序性权利,程序选择权在该制度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合理运行的应然状态,值得从理论
巷道冲击灾变是煤矿动力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煤柱高应力、断层等地质构造区域。随着煤炭需求量的增加,浅部煤炭资源不断枯竭,煤矿开采逐渐进入深部开采状态。深部围岩受“三高一扰动”影响,巷道冒顶、冲击地压等事故不断增多,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尤其在深部断层构造区域开采过程中,断层与煤柱导致沿空巷道附近围岩结构复杂,巷道易发生灾变。因此,深部断层构造区沿空巷道灾变机理与安全控制方法亟需进行深入研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