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的虚化历程及相关问题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yangc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历史文献为时间线索,关注各个阶段“替”的具体使用情形,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们检索了自先秦至清末乃至现代的大量语料,对“替”作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通过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梳理清了“替”的发展演变脉络,明确了其具体用法,探讨出其虚化形成的机制和动因。同时,尝试着解释了介词“替”部分功能萎缩的原因及其相关问题等,对“替”的发展历程作出了动态地、全面系统地考察和把握。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目的、范围以及采取的理论、方法等。第二章至第五章则以时代为框架,考察了“替”在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宋元和明清时的使用情形。同时也对造成其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原因等作了一定的揭示和阐述。第六章对与“替”相关的问题作了一定的探讨。诸如“方言地域说”以及古今用法消长等。结语部分则对“替”的整个发展历程使用情形及虚化机制、部分功能的萎缩原因等作了概要性的总结。
其他文献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和反对党,对反对党在新加坡政治系统中的角色认知都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逐渐形成了当下人民行动党也不再把反对党看成洪水猛兽,而是作为民主政治的标志来容
基于100万词级《现代蒙古语语料库》,研究了蒙古语普通名词词语搭配。本文以蒙古语普通名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普通名词搭配的相关性质和规律。全文由导论、第一章、第二章、
现代汉语动词“升”是一个空间位移动词,与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构建了十多种事件域认知模式。由于感知者认知视点和注意焦点不同,这些概念结构经过隐喻映射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句
毛奇龄是清初著名的学者,在经学、史学、诗、文、词、戏曲、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毛奇龄这样一位在明清之际有着特殊经历,并在清代学术史上有着广
由于不同民族的人使用自己本民族语言时,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和调整,也就是说,不同语言中的修辞倾向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汉维两种语言所属语系不同,又由于两
语言单位在使用中会产生信息增值,它除了体现其自身某些典型的词汇意义及语法功能之外,还会增加其他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句法、语义、语用等。以往的研究和说明注意到了
房地产市场的变动与货币政策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导机制影响着房地产市场。而房价的变动从也不同层面影响着货币政策的走向,是否将其引入到
现代汉语动词复制结构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从王力(1944)发现这一现象开始,此现象就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对于这种特殊结构是如
对汉语Vi + NP结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早期语言学家们的研究仅限于分析这一现象的句法结构和动词的意义以及NP的语义角色,而忽略了对这一现象在具体句式中的整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系统化的发展,人类面临的各种控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由此导致系统模型以及控制器的阶数也越来越高,相应的对系统分析计算和综合实现的复杂度也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