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翻译的影响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zlf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歌翻译作为翻译领域中一种独特的翻译题材在翻译研究中熠熠生辉。陕北民歌作为民歌种类中的一种,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也是地域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在努力探索将中国民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歌唱语言的这条道路上,许多翻译界的前辈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期间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陕北民歌翻译作品,其中最有价值的译本是由南开大学的王宏印教授历经九年翻译的陕北民歌集——《西北回响》。该书的出版,是陕北民歌向外翻译的首创,填补了陕北民歌向外传播的空白。  翻译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边缘学科,将翻译置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环境中。《翻译地理学》一书是许建忠教授继《翻译生态学》之后在2010年推出的翻译学专著。他提出的新翻译理论将翻译学与地理学紧密结合,开创了一个跨学科研究新天地。许教授的翻译地理学主要包含翻译自然地理学及翻译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翻译人文地理学又有其分论,主要包括翻译文化地理论、翻译民族地理论和翻译宗教地理论等。他认为不同国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语言、文化的不同,翻译地理学正是通过对翻译同周围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将地理环境意识整合到翻译的全过程中。  本文立足于许建忠教授的翻译地理学理论,以王宏印教授的《西北回响》为蓝本,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翻译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地理学的理论结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然后笔者就陕北民歌的分类以及特点做了阐述,并结合《西北回响》分析了翻译地理学对陕北民歌翻译的实践意义,以及译者在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并从研究中得出在翻译陕北民歌时,既要保留源语的地域特色,又要适用于译语的文化内涵。最后笔者提出一些对后期研究的建议,力求对陕北民歌翻译及翻译地理学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工具。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
在本文第1部分中,对稳压器的电流模式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作了介绍。在这一部分中中,将引入通用增益参数的统一模型,但仍使用简化的设计方程。对理论分析进行探讨,并实现电流模式控制理论的建模。    前 言    本文为固定频率的连续导通模式工作的稳压器提供模型和解决方案。目前对于降压稳压器的分析及相关的模型和结果已有详细的介绍。为了避免重复,这里选用图1所示的升压稳压器作为实例。    采样增益    
21世纪以来,教师身份(teacher identity)开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教师发展领域对教师身份构建的研究却很少关注,尤其对新手教师身份构建的研究成果更
根据介质隔离兰格耦合器的结构特点,设计了基于BCB介质桥的兰格耦合器的加工工艺流程.通过对工艺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了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按此
精确性是语言的一个特征,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模糊性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其通过模糊语言来体现。扎德首先提出了“模糊集”这个概念,紧接着国内外的学者便开始了对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交往的形式和手段,其综合国力和外交地位不断提升。因此,外交演讲已经成为外交事务中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外交演讲属于政治语篇范畴,也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