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歌翻译作为翻译领域中一种独特的翻译题材在翻译研究中熠熠生辉。陕北民歌作为民歌种类中的一种,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也是地域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在努力探索将中国民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歌唱语言的这条道路上,许多翻译界的前辈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期间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陕北民歌翻译作品,其中最有价值的译本是由南开大学的王宏印教授历经九年翻译的陕北民歌集——《西北回响》。该书的出版,是陕北民歌向外翻译的首创,填补了陕北民歌向外传播的空白。 翻译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边缘学科,将翻译置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环境中。《翻译地理学》一书是许建忠教授继《翻译生态学》之后在2010年推出的翻译学专著。他提出的新翻译理论将翻译学与地理学紧密结合,开创了一个跨学科研究新天地。许教授的翻译地理学主要包含翻译自然地理学及翻译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翻译人文地理学又有其分论,主要包括翻译文化地理论、翻译民族地理论和翻译宗教地理论等。他认为不同国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语言、文化的不同,翻译地理学正是通过对翻译同周围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将地理环境意识整合到翻译的全过程中。 本文立足于许建忠教授的翻译地理学理论,以王宏印教授的《西北回响》为蓝本,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翻译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地理学的理论结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然后笔者就陕北民歌的分类以及特点做了阐述,并结合《西北回响》分析了翻译地理学对陕北民歌翻译的实践意义,以及译者在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并从研究中得出在翻译陕北民歌时,既要保留源语的地域特色,又要适用于译语的文化内涵。最后笔者提出一些对后期研究的建议,力求对陕北民歌翻译及翻译地理学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