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免疫炎性指标及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对鼻咽癌预后影响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j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题目:疗前系统性免疫炎性指标在非转移性鼻咽癌中的预后价值:基于双中心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系统性免疫炎性指标(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在非转移性鼻咽癌中的预后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了 839例来自两个独立医疗机构的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数据。其中,将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的459例患者定义为训练队列,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380例患者定义为验证队列。基于训练队列,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SII的最佳界值点。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于生存分析。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依据多因素结果建立预后风险分层模型。在验证队列中对SII的表达及预后风险分层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此外,在两个队列中分别进行倾向性配比评分(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缩小混杂变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在训练队列中,SII的最佳界值点为686。进行PSM前,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多因素分析均表明高SII是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独立预后因素{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 1.64,1.15-2.33;1.72,1.16-2.55}。PSM后,在两个队列中,SII仍然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基于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我们构建了包含SII和N分期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依据危险因素的个数,将研究队列分为低危(0个危险因素)、中危(1个危险因素)、高危(2个危险因素)3组。在训练队列中,低、中、高危组在PFS和无远转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方面具有明显差异(P<0.001)。在中、低危组,接受单纯放疗的患者其PFS与联合治疗模式的PFS相似。在高危组,接受同步放化疗患者的PFS优于单纯放疗或其余综合治疗模式。结论:在非转移性鼻咽癌中,疗前SII是PFS的有前景的预测指标。包含SII的预后风险分层对鼻咽癌患者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部分题目: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及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在鼻咽癌中的预后作用目的:肿瘤细胞及其周围基质组成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肿瘤细胞生长的重要场所。微环境中不同类型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在肿瘤发生及进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TILs的不同亚型、组成、空间分布的差异被证实与临床预后相关,同时也是免疫治疗有效的关键因素。在鼻咽癌中,不同亚型的TILs对患者预后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亚型TILs的组成差异及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在鼻咽癌中的预后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至2014年就诊于我院的121例鼻咽癌患者,其中预后好者(Group 1)68例,预后差者(Group 2)53例。检索纳入者治疗前的肿瘤活检组织,以此构建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TMA)。通过多色定量免疫荧光技术,对TMA进行CD3,CD4,CD8,Foxp3,CK,PD-L1和DAPI染色。利用PD-L1及TILs表达密度的中位数将连续性变量分为二分类变量。分析两组之间PD-L1和TILs亚型的密度差异及其与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细胞上PD-L1的阳性率为96%,免疫细胞上PD-L1的阳性率为98.4%。PD-L1 阳性的免疫细胞(PD-L1 positive immune cells,ICs-PDL1)与CD3+TILs、CD4+Teff、CTLs和Treg的高浸润显著相关。高PD-L1+Treg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均较差(HR 2.093,95%CI 1.038-4.222,P=0.035,HR 2.501,95%CI 1.421-4.403,P=0.001)。虽然PD-L1阳性的肿瘤细胞(PD-L1 positive tumor cells,TCs-PDL1)高表达与良好的OS和DFS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和P=0.078)。同时,Treg/CTL比值较低的患者OS较好,差异仍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2)。Treg密度高、Treg/CTL 比值高、Treg/CD4+Teff比值高的患者与较差的DFS显著相关(P=0.027、P=0.001、P=0.004)。结论:Treg密度高,Treg/CTL和Treg/CD4+Teff比值增高与鼻咽癌生存降低有关,其原因可能是有助于形成免疫抑制性微环境。肿瘤细胞上PD-L1的表达是鼻咽癌患者生存预后的有利因素。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双侧乳房对称性是乳房缩小整形术后效果的主要评估内容,术中精准的对称性评估是决定术后对称性及乳房美学的关键,而术中除了利用简单量尺和称重等测量手段可提供非常有限的客观数据外,术中对称性的评估主要依靠于术者的手术经验和美学修养。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获取设备以及光学元件的不断精进,三维扫描技术可快速以非接触式对乳房形态进行三维表面数据获取和重建,能够从线性距离、面积及体积等多个方面对乳房形态
本论文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研究对象,围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及该治疗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风险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MUC16基因突变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实体瘤疗效的关系以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蛋白 4(cytotoxic T-lymphocyte 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
第一部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诱发的淋巴细胞减少对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大分割放疗(hypo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HFRT)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但分割方式与放疗诱发的淋巴细胞减少(radiation-inducedlymphopenia,RIL)的关系尚不明确,RIL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极少。本研究旨在分析RIL是否受到放疗分割方式的影响以及RIL是否影响乳腺癌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目前已经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全球大流行,根据WHO的报道,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4月19日晚上10点28分,全球共有141,057,106确诊病例,其中3,015,043死亡病例。其病原体为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SARS-CoV-2)。与其他病毒相比,SARS-CoV-2引起的天然免疫应答较弱。因此从分子水平上研究SARS-CoV-2与宿主天然免疫之间的相
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发病率约为6%~20%,以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表现和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高度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性,可以损害早期胚胎发育,影响妊娠结局和后代健康,其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完成PCOS小鼠模型卵母细胞及着床前胚胎mRNA表达图谱,探索PCOS卵母细胞影响着床前胚
研究背景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AM)是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疾病,其可引起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过多、以及生育力下降,严重影响生育年龄女性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关于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已有很多相关研究,但目前依旧缺乏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尚需进一步探索其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五,致死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虽然目前医疗在不断发展,针对胃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是由于肿瘤存在转移、复发和耐药等恶性行为使得胃癌患者预后差,五年生存率不及30%。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中的一小部分亚型,其与肿瘤转移、复发和耐药等恶性行为息息相关。由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使得肿瘤细胞群体呈现出干性特征,促使肿瘤出现一系列恶性事件。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将胃癌细胞系SNU1
背景和目的: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临床效果不佳、预后差。目前,通过整合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胃食管交界处癌遗传学特征,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筛选有效治疗靶点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前期对89例胃食管交界处癌患者癌与配对正常组织样本的测序数据,分析发现了 124个拷贝数扩增并高表达的基因。随后通过基于siRNA文库的高通量筛选鉴定出影响肿瘤增殖能力最显著的
研究背景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病率逐渐增长,但其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足1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虽然胰腺癌化疗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其疗效仍不理想,有效率也仅约为40%。PDAC患者急需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1配体1(programmend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最具侵袭性的鳞状细胞癌之一,排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六位。我国是ESCC的高发区,每年大约有30万新发病例,死亡率排全国癌症的第四位。由于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和精准医疗方法,ESCC患者的预后较差。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可特异性地诱导食管上皮发生癌变,利用NMBzA构建的大鼠食管癌模型是E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