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EEF2调控上皮性卵巢癌自噬及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qiang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卵巢癌黏膜组织来源复杂,约90%为上皮性卵巢癌。约75%的卵巢癌患者为高级别上皮性卵巢癌,起病迅速,极具侵袭性,常伴随广泛的盆腹腔转移,预后极差,机制不明。自噬是一种溶酶体依赖的自然降解过程,主要通过降解细胞自身组分来维持细胞稳态。自噬究竟发挥促癌或是抑癌效应与肿瘤不同遗传背景及进展阶段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March5,ALKBH5等可通过上调自噬进而促进上皮性卵巢癌增殖,侵袭和转移,自噬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可能发挥促癌效应。环状RNA(circRNAs)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其共价闭环结构,耐受RNA酶降解,稳定性强。环状RNA可通过吸附微小RNA(micro RNAs)、调节蛋白与RNA相互作用和开环表达等方式在多种生理功能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环状RNA可通过调控自噬参与多种肿瘤的恶行生物学行为。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CircMUC16通过调控上皮性卵巢癌自噬进而影响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生物学行为。本课题组前期采用Torin1(10μM)构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SKOV3)自噬模型,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了504个明显上调的环状RNA,其中CircEEF2(hsa_circ_0048559)表达显著上调。本课题将探讨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对自噬、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以期寻找上皮性卵巢癌治疗新靶点,为自噬抑制在临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探讨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2)探讨CircEEF2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自噬增殖,侵袭的影响;(3)探讨CircEEF2调控上皮性卵巢癌自噬发生的机制。方法:(1)针对CircEEF2设计divergent primer和convergent primer,采用q 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其环性和全长,Sanger测序确认CircEEF2反向剪切位点。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观察CircEEF2上皮性卵巢癌标本组织的定位,通过Image J分析荧光强度。(2)转染CircEEF2沉默及过表达慢病毒,构建稳定转染细胞株,q RT-PCR检测CircEEF2沉默及过表达效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标记物LC3II及P62的表达;采用m RFP-GFP-LC3慢病毒追踪自噬流的变化;引入3MA和巴夫洛霉素,分别阻滞自噬早期和晚期进程,WB检测LC3II的表达。(3)采用Ed 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4)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评估沉默或过表达CircEEF2对裸鼠皮下成瘤的影响;在沉默CircEEF2后同时予以自噬抑制剂氯喹腹腔注射,观察抑制自噬对移植瘤的影响;(5)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Miranda v3.3a;Targetscan human 7.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CircEEF2与mi RNA及mi RNA与下游靶基因的相互结合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下游靶基因的表达;(6)通过RNA-pulldown,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连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MS)实验寻找与CircEEF2直接结合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CircEEF2对直接结合蛋白的调控作用。结果:(1)CircEEF2的divergent primer只能以c DNA为模板扩增出条带而不能以g DNA为模板扩增出条带。Sanger测序结果确认反向剪切位点序列。FISH实验表明,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主要定位于细胞浆。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CircEEF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越高,肿瘤分期分级越高。(2)沉默CircEEF2,LC3II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抑制自噬流;过表达CircEEF2,LC3II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促进自噬流;过表达CircEEF2,促进A2780细胞自噬,增殖及侵袭;在过表达CircEEF2细胞株中抑制自噬,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减弱;(3)CircEEF2可能通过吸附mi R-6881-3p进而上调自噬关键基因ATG5及ATG7的表达;CircEEF2可能与ANXA2直接结合进而抑制p-m TOR的激活。结论:(1)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SKOV3及A2780中反向剪切成环。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上皮性卵巢癌分期分级相关;(2)过表达CircEEF2促进上皮性卵巢癌细胞自噬,增殖及侵袭;且自噬可能发挥促癌效应;(3)CircEEF2可能通过调控mi R-6881-3p/ATG5/ATG7轴及直接结合ANXA2进而抑制p-m TOR的激活调控上皮性卵巢癌细胞自噬的发生。
其他文献
背景: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全球癌症发病第六位,死亡率居全球癌症死亡第四位,而中国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约占全球总数的50%以上[1]。在癌症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肝癌的发病率仍以每年2%-3%的增速增长[2]。肝炎病毒感染、过量摄入酒精,黄曲霉毒素等是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我国肝癌患者中,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发生在支气管黏膜上皮的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死亡率更是排在榜首。现阶段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疾病的分期,早期肺癌患者多数选择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高达80%-90%;但晚期患者不能进行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只有15%-20%。尽管针对不同靶点开发的靶向治疗药物发展迅速并明显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期
目的: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一线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ADT治疗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很大一部分会复发并持续发展为致命性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 CRPC)。因此,早期识别并阻断这
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 surgery,FUAS)或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技术用于治疗乳腺癌的效率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此,针对如何提高HIFU治疗效率的各种研究则应运而生。其中最如火如荼的莫过于HIFU增效剂的研究。课题组近年开始开展对生物靶向性HIFU增效剂的研究,以厌氧菌
临床上,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广泛用于缓解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也用于调节免疫疗法所造成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 AEs)。以往认为GCs对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而GCs对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似乎与临床上肿瘤治疗中的联合使用是相悖的。以往认为GCs的作用途径主要通过其受体(GR)依赖途径发挥基因组调控模式,而GCs非受体依赖途径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虽然近年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取得到较大的进展,但MM仍然是无法治愈的疾病,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复发并需要进一步的治疗,而此时的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耐药问题会使得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疗效不佳,因此需要寻找新的药物和靶点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治疗。单克隆抗体是由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目前已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以及免疫机制的
背景顺铂(DDP)是多种肿瘤(如卵巢癌、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但治疗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耐药性将最终导致治疗失败。“CPG2-ZD2767P”属于“酶-前药”体系,其活性分子为ZD2767D;“CPG2-ZD2767P”可实现肿瘤靶向治疗,在初步临床试验中受限于毒性,且对ZD2767D之药代(PK)特征迄今未阐明。基于超声空化可提高血管、细胞膜通透性,进而影响肿瘤组织、细胞PK的特性,本实验室发展了“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PDAC癌组织缺乏血管供给,肿瘤组织发生纤维化改变,同时肿瘤内部一系列代谢改变,使得胰腺癌至今治疗方法十分匮乏,使其获得“癌中之王”称号。全世界肿瘤患者中,PDAC的预后极差,五年存活率不足5%,这与PDAC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以及缺乏有效治疗方式等有关。而对于PDAC在人体内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能够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重要依据。有研究发现I
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基因与环境交互影响的重大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复发率和致残率的特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病率在全球约为4.4%,患病的人数高达3.22亿,已成为全球首要致残原因。既往抑郁症发病机制学说众多,但都无法全面解释抑郁症发病的确切机制。目前抗抑郁药物作为抑郁症治疗的常用方法,却仅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接受首次治疗后完全缓解,因此抗抑郁药疗效差异的成因也亟待阐明。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组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多认为是由遗传、心理及环境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快感缺失、兴趣减退等。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在未来两年内,抑郁症或将成为全球致残的首要原因。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探索抑郁症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假说,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微生物-肠-脑轴”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作为机体最大最直接的外环境,其内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