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论幸福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_f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幸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追问和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者之一。福的理论,内容包括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内容、幸福的实现,还尝试思考关于其幸福观的争议。在古希腊世界,幸福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首先将幸福定义为“至善”,即最高的善,从这一方面来说,他和古希腊其他的哲学家对于幸福的理解是相似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说幸福就是至善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列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他将幸福定义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也就是使得一个人好并使得他的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因为在他那里,伦理学和政治学是相辅相成,联系在一起的,人既是社会性的政治的动物,又是理性的动物,而人的幸福在城邦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得以实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中他最终提出了“沉思是最大的幸福”,而“其他的合乎德性的活动是第二好的”,他认为沉思是最高等的实现活动,最令人愉悦、最自足,把沉思的生活归结为一种超越人的生活的“神性的生活”。关于幸福的内容,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包含着快乐,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既令爱高尚的人们愉悦,又自身就令人愉悦,他们自身中就包含快乐。”所以幸福是最令人快乐的。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也显然需要外在的善”。“因为,没有那些外在的手段就不可能或很难做高尚的事。”他并不排斥财富,对于个人幸福来说,财富是必须且适度的,而朋友是最大的外在的善,一个德性的人做合乎德性的善举必须要有接受善举的人,幸福是需要友爱的。友爱是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之一。在实现活动中它可以促进人自身的完善,友爱对于幸福是必须的,“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必须要有好人朋友”。我们在好运和不幸中都需要朋友。其他的外在善只是达到幸福的外在手段,友爱则是内在于幸福生活的,它自身就是目的,就是值得欲求的,他把友爱作为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之间的联系环节,是一种“特殊德性”,是能够引导个人去追求实践智慧,追求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德性。关于幸福的实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可以实现的,首先是通过培养德性,即发挥人的功能,幸福是离不开德性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的实现既需要德性之人,又需要德性之行,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基础。那么公民怎么才能成为德性之人呢?亚氏认为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的缘由:人的天赋、后天的习惯养成以及内在理性。亚氏认为只有这三者达到和谐,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目的。他注重城邦的教育,尤其是关于灵魂的教育。那么什么样的德性是好的呢?亚氏认为对于具有实践性的伦理德性来说,要符合中道或适度原则。亚氏认为在城邦中幸福的实现离不开正义和法律,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正义具有着重要作用,它属于社会群体的美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石和最完全的美德,是公民过上优良生活的保证和基础。学界一直存在着对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一些争议,其中最主要的是亚氏两种幸福观的争议,由此而划分为了理智论和涵盖论,余纪元先生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一种等级幸福观,本人赞同这种观点,并对此观点尝试进行了解释。
其他文献
伴随着生产分工的细化和技术创新的进步,服务业特别是某些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快的增长部分,并开始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中间性投入产业
反生产行为(CWB)普遍存在各类型的组织之中,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已经成为西方理论界和和企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2000年之后,西方该领域中研究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2002年《国际
GmPGIP3是大豆的一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能够特异性地抑制部分病原真菌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活性,从而减弱病原菌对植株的侵害。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GmPGIP3基因的单
“行动导向”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主流,并日益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人士接受和推崇,被认为既超越了传统的课程结构模式,又为现代职业
本文旨在研究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使用的词汇学习策略。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问题的研究:首先,从词汇习得顺序角度探讨了词汇学习策略的分类,将词汇学习策略分为词汇输入策略、词
本文对"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重要性。其次,将"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融入生活,探讨"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对当
他者问题在存在主义里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存在主义的大师,萨特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人的价值、人的使命等等问题。那么,他人是否存在,如果他人存在,他人存在的状态是什么
最近几十年,作为对以学校为代表的正式教育系统研究的参照和补充,人类在非正式环境当中的学习行为,以及怎样通过非正式学习环境的设计来促进人的学习,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系统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制定发展战略所秉持的重要理念。此外,近70年内世界人口激增,粮食安全也是全球持续关注的焦点。中国是世界第一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电力行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宏观背景下,中国电力行业的政府管制问题一直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力。国内外对电力行业进行有效管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