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穿支皮瓣与肌皮瓣血流动力学的比较研究及不同级别蒂部血管对穿支皮瓣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方法:1.选成年五指山小型猪4只(雌、雄各2只),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腹壁上动脉(superior epigastric artery,SEA)的直径和平均血流速度;氧化铅明胶灌注的方法行血管造影;解剖腹壁,记录腹部上、下血管的解剖;腹壁血管造影标本x线摄片;评估同一个体的两侧SEA血流动力学的差异。2.选同品系的小型猪6只,以两侧腹壁上血管为蒂形成双侧腹部横行皮瓣。左、右侧随机被选作穿支皮瓣组(A组)或肌皮瓣组(B组)。术后2h,1w,2w,3w分别以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影像仪评估每组皮瓣及腹壁正常皮肤的血流灌注量;术前、术后的2h,1w,2w,3w分别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SEA的直径和平均血流速度;并记录上述每个时间段皮瓣的视觉评估。3w时行腹壁上血管系统造影。3.选同品系小型组4只,设计自身对照的两侧上腹部横行皮瓣,随机分成C、D两组:C组为逆行解剖穿支血管至腹壁上血管主干的穿支皮瓣,D组为腹壁上血管腹直肌肌穿支为蒂的穿支皮瓣。术后2h,1w,2w,3w以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影像仪测量皮瓣皮肤的血流灌注量。1w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3w时行腹壁上血管系统造影。结果:1.五指山猪的两侧SEA皮肤穿支级以上的血管树构筑及主干的血流动力学对称性良好;双侧SEA的腹直肌皮肤穿支不完全一致;腹壁上血管相对腹壁下血管是优势血管,上下血管的吻合部位位于脐和耻骨之间。2.A、B组12个皮瓣均成活。术后1w时,视觉评估A组皮瓣较B组水肿明显严重。术后2h,1w时,A组与B组,A组与正常皮肤间血流灌注量的比较,A组有较差的血液循环,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术后2w,3w时,A、B组与正常皮肤血液循环接近,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A组术后的SEA直径、流速均减小;术后1w,2w,3w时,两组皮瓣SEA的流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更低的流量。术后2h,1w与术后2w,3w时,A组SEA血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分别是SEA流速的降低和直径的减小。3w时皮瓣造影显示,A组腹壁上血管直径较B组小,该动脉的血供单元相应的减小。3.术后2h,1w时,视觉评估C组皮瓣较D组水肿严重,两组皮瓣的皮肤血流灌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w,3w两组皮瓣皮肤的血液灌注量,1w时的皮瓣坏死面积(C组:19.73±3.21%;D组:19.81±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3w时皮瓣造影显示C组SEA直径缩小,血供单元相应的减小。结论:1.该品系的小型猪腹壁上血管可以设计自身对照实验研究的皮瓣;设计自身对照研究的穿支皮瓣时应该比较两侧保留的穿支直径和进入皮瓣的位置的一致性,减少因穿支直径和位置的不一致而导致实验误差。2.术后1w时,穿支皮瓣较差的血液循环是临床上穿支皮瓣发生部分坏死或脂肪液化的原因;术后2h蒂部血管的低流速,增加了穿支皮瓣血管吻合移植的风险,是穿支皮瓣成活率较肌皮瓣低的原因。术后2w时,穿支皮瓣的血液循环接近正常,腹壁上血管束的血供单元较原来减小。3.增加穿支皮瓣蒂部血管长度,血管吻合部位的血管直径相对增加的同时,蒂部血管解剖也增加了血管蒂和组织的损伤,可致术后早期皮瓣皮肤血流灌注量的下降,但不影响皮瓣的成活面积。某一轴型皮瓣的血流灌注量与皮瓣本身的结构和成分组成相关,而不同级别穿支血管蒂本身不改变穿支皮瓣的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