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研究及SRCAP基因突变致病机制的探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duji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儿童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临床指标(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心电图指标等)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一扩张型心肌病患儿Snf2相关的CBP激活蛋白(snf2-relate CBP activator protein,SRCAP)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五年间来我院住院及门诊特发性DCM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病人结局进行分组:死亡组、存活组。收集一DCM家系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利用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nsequencing,WES)技术寻找致病基因,Sanger测序验证致病基因,利用I-TASSER软件预测致病基因是否影响蛋白质稳定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技术探讨致病基因突变是否影响外周血m RNA水平、蛋白质水平。结果1.近五年,共有71例DCM患儿符合入选标准,男性41例(57.75%),女性30例,年龄范围1个月-144月,中位年龄12个月,死亡组28例(39.43%),存活组43例,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初诊时RO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初诊时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数量死亡组(32.14%)明显高于存活组(9.30%),有统计学意义(P=0.015)。4.初诊时71例患儿中有52例检测血浆脑利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按照是否大于3500pg/ml分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71,P=0.002);60例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uscle brain,CK-MB),54例检测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 Tn I),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446,P=0.178)5.初诊时肝功能指标中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及谷丙转氨酶(glutamate pyruvate transaminase,GPT)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107,P=0.407)。6.初诊时血钠浓度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2),死亡组(134.5±4.3)明显低于存活组(137.6±3.9);血钾和血氯无统计学意义(P=0.818,P=0.915)。7.初诊时总蛋白和白蛋白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9);球蛋白无统计学意义(P=0.135)。8.初诊时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33);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压积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120,P=0.356),但死亡组HB(108.1±16.8)明显低于存活组(114.4±16.2)。9.初诊时体表面积标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和体表面积标化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iameter,LVDs)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初诊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肺动脉压力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3)。10.死亡组二、三尖瓣中重度反流例数明显多于存活组,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2);死亡组有心包积液的数量多于存活组,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0)。11.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分析发现DCM患儿心肌局部应变和总体应变明显低于正常人。左心室基底段前外侧心肌纵向应变(basal aterolateral longitudinal strain,BAL LS)、心尖帽总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和心尖两腔心GLS,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12.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心尖三腔心GLS、短轴中环心肌总体圆周应变(global circumference strain,GCS)与LVEF、FS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524,r=-0.552,r=-0.563,r=-0.582;P<0.05)。13.71例患儿中有68例采集心电图检查结果,ST-T改变(82.35%)发生率最高,异常Q波、QT间期延长、PR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发生率分别为27.94%、25%、30.88%、22.06%、16.18%、10.29%,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14.死亡组心胸比值(0.705±0.046)明显高于存活组(0.643±0.077),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2)。1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诊时ROSS评分、BNP大于3500pg/ml、二尖瓣中重度反流、三尖瓣中重度反流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16.临床确诊一DCM患儿通过WES技术发现SRCAPc.452-453del,pPhe151Cysfs*71基因突变,家系通过Sanger测序技术验证该突变为新发突变,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TASSER软件预测野生型蛋白质3230残基,突变体蛋白质220残基,亲疏水性分析野生型亲水性Sum(5:3226)=-1449.44,突变体亲水性Sum(5:216)=-126.55。17.RT-q PCR方法检测患儿外周血m RNA与父母相比无减半或倍数关系。18.WB检测外周血SRCAP蛋白,发现患儿外周血SRCAP蛋白较其父母高表达。结论1.71例儿童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死亡率为39.43%,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死亡与首诊年龄、性别无关。2.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时ROSS评分、心源性休克、NT-pro BNP>3500pg/ml、GOT、GPT、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血钠、总蛋白、白蛋白、体表面积标化LVDd、体表面积标化LVDs、LVEF、LVFS、肺动脉压力、二尖瓣中重度反流、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心包积液、左心室基底段前外侧心肌LS、心尖帽LS、心尖两腔心切面GLS、心胸比是儿童特发性DCM死亡高危因素。3.2D-STI发现DCM患儿局部心肌应变及总体应变明显减低,与常规UCG所见左心室运动弥漫性减低相符。4.2D-STI发现心尖三腔心GLS、中环GCS与LVEF、FS有相关性。5.2D-STI与常规UCG相比,对DCM患儿心肌节段运动的分析更详细,在判断某一特定DCM个体的预后中更有价值。6.DCM患儿心电图最常见表现即为ST-T改变(82.35%),其次是PR间期延长(30.88%),心电图变化与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但是死亡组出现LBBB的概率(12%)较存活组(9.30%)高。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ROSS评分、BNP大于3500pg/ml、二尖瓣中重度反流、三尖瓣中重度反流是DCM患儿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当ROSS评分≥8分时,死亡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62.8%。8.SRCAPc.452-453del,pPhe151Cysfs*71基因突变为一新发位点突变,目前国内外无该基因与DCM相关报道;生物信息学分析该突变导致肽链合成提前终止,蛋白质结构截短,亲疏水性发生明显改变,突变体比野生型更疏水(程度是1322.89);软件预测该突变为DCM患儿的致病突变。9.SRCAPc.452-453del,pPhe151Cysfs*71基因突变患儿外周血SRCAP蛋白与父母相比明显高表达,推测该基因突变导致外周血蛋白水平的改变,可能为DCM致病机制。10.SRCAPc.452-453del,pPhe151Cysfs*71基因突变不影响m RNA水平表达,推测该基因突变可能是通过转录后修饰来影响蛋白质的表达。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肝纤维化是当今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因此,探寻NASH及肝纤维化防治的新靶点及新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靶向肝星状细胞(HSC)可治疗肝纤维化及表观机制在HSC激活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构建基于细胞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筛选表观抑制剂库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前期筛选研究发现HDAC抑制剂givinostat可强力抑制HSC激活,提示givinosta
研究背景与目的:他克莫司是一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既往研究和专家共识都已证明其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诱导缓解是安全有效的。本项单中心、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拟探讨口服他克莫司在治疗激素依赖性或激素抵抗性IBD中诱导缓解以及维持缓解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共筛选了41例激素依赖性或激素抵抗性炎症性肠病的成年患者,包括克罗恩病(CD,n=20)和溃疡性结肠炎(UC,n=21)。他克莫司口服起始剂量为0.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发生在胃肠道的、原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研究表明其发病是遗传、外界环境和肠道菌群改变等综合作用导致,其中肠道菌群失调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我们在IBD患者粪便标本中检测数种过去报道与IBD或结直肠癌相关的细菌的丰度,发现IBD患者粪便中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艰难梭菌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高度重视,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规范学习管理,提高学习效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省直机关中心组学习,2021年8至10月份,中共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采取召开座谈会、举办中心组学习秘书培训、
期刊
目的:1.分析AP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及建立AP的早期风险评估模型。2.分析肥胖A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1.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发病时间在72小时内且入院24小时内基本信息及检查结果完整的AP患者305例,非SAP组261例,SAP组44例。比较非SAP组与SAP组间研究指标,纳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
目的高脂饮食可诱发慢性系统性炎症反应,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脱氧胆酸(DCA)水平增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未明了。近来研究发现,促炎性巨噬细胞(M1型)在高脂饮食诱发的肠炎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高脱氧胆酸促进巨噬细胞M1型极化参与高脂饮食相关肠道炎症的作用及机制。第一部分方法DCA作为次级胆汁酸,主要由肠道特定细菌(多为革兰氏阳性菌)代
研究背景和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同时也被认为是不良心血管预后和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危险因素。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和颈动脉中内膜厚度(carotid intima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隆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慢性自发性胃肠道炎症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体重减轻等一系列相关症状。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由于肠道菌群激发免疫系统产生过度炎症引起的疾病,与基因的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
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己成为影响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COPD已经成为全球前三大死亡病因之一。COPD本质上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治疗目前主要以缓解症状及减少并发症为主,其中抑制气道炎症是COPD关键性治疗手段。近年来,COPD患者尤其是急性加重的COPD患者常使用糖皮质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持续的外源性刺激或免疫调节功能缺陷促使B细胞过度活化从而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如血管、肾脏、皮肤、神经等处造成体内多数脏器受损。SLE作为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探究其发病机制是有效干预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B细胞的活化及抗体的产生离不开T细胞的协助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