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M-1在CD4+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reter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持续的外源性刺激或免疫调节功能缺陷促使B细胞过度活化从而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如血管、肾脏、皮肤、神经等处造成体内多数脏器受损。SLE作为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探究其发病机制是有效干预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B细胞的活化及抗体的产生离不开T细胞的协助和参与,因此,深入了解T-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对更好地探究SLE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首先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SLE患者外周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同时通过ELISA法检测了患者血清中sICAM-1含量,并与SLE的临床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外周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和血清中sICAM-1含量均较健康人明显升高(P<0.01),并与反映SLE疾病活动度ESR指标呈显著正相关,SLE患者sICAM-1含量还与自身抗体ds DNA和总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补体C3、C4水平呈负相关,但无显著性差异。SLE患者外周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和血清中sICAM-1含量的升高提示我们ICAM-1作为共刺激分子可能参与了细胞的活化。为此,我们进一步将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经α-CD3/28刺激24h、48h、72h后,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分别检测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和上清中sICAM-1含量。结果显示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其中刺激48h后ICAM-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刺激24h组(P<0.01)。同时,培养上清中sICAM-1含量也随着不同的刺激时长呈现升高态势,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为探索CD4+T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上调是否与B细胞产生抗体有关,我们体外建立了CD4+T-B细胞共培养体系,设立对照组未活化T细胞组、α-CD3/28活化组、α-CD3/28活化+抗ICAM-1阻断组,12天后收集培养上清,使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gG含量。结果显示α-CD3/28活化的CD4+T细胞组较对照组上清中IgG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加入抗ICAM-1阻断抗体后,培养上清中IgG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上述结果表明,ICAM-1分子作为CD4+T细胞活化后上调的一个黏附分子,可以促进B细胞分泌IgG;而SLE患者CD4+T细胞表面上调ICAM-1分子,则提示该分子参与SLE发生发展过程中T-B细胞间相互作用,从而促进B细胞的异常活化和自身抗体的产生。本研究为ICAM-1作为治疗SLE的新靶点提供了实验依据,而sICAM-1与疾病活动度的良好相关性提示其或可成为新的SLE活动性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小叶间胆管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疾病进展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胆管上皮细胞的免疫损伤在PB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部分KLRG1阳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参与介导PBC患者胆管的免疫损伤目的:探究PBC患者肝内KLRG1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研究KLRG1阳性免疫细胞参与胆管
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肝纤维化是当今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因此,探寻NASH及肝纤维化防治的新靶点及新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靶向肝星状细胞(HSC)可治疗肝纤维化及表观机制在HSC激活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构建基于细胞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筛选表观抑制剂库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前期筛选研究发现HDAC抑制剂givinostat可强力抑制HSC激活,提示givinosta
研究背景与目的:他克莫司是一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既往研究和专家共识都已证明其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诱导缓解是安全有效的。本项单中心、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拟探讨口服他克莫司在治疗激素依赖性或激素抵抗性IBD中诱导缓解以及维持缓解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共筛选了41例激素依赖性或激素抵抗性炎症性肠病的成年患者,包括克罗恩病(CD,n=20)和溃疡性结肠炎(UC,n=21)。他克莫司口服起始剂量为0.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发生在胃肠道的、原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研究表明其发病是遗传、外界环境和肠道菌群改变等综合作用导致,其中肠道菌群失调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我们在IBD患者粪便标本中检测数种过去报道与IBD或结直肠癌相关的细菌的丰度,发现IBD患者粪便中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艰难梭菌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高度重视,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规范学习管理,提高学习效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省直机关中心组学习,2021年8至10月份,中共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采取召开座谈会、举办中心组学习秘书培训、
期刊
目的:1.分析AP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及建立AP的早期风险评估模型。2.分析肥胖A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1.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发病时间在72小时内且入院24小时内基本信息及检查结果完整的AP患者305例,非SAP组261例,SAP组44例。比较非SAP组与SAP组间研究指标,纳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
目的高脂饮食可诱发慢性系统性炎症反应,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脱氧胆酸(DCA)水平增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未明了。近来研究发现,促炎性巨噬细胞(M1型)在高脂饮食诱发的肠炎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高脱氧胆酸促进巨噬细胞M1型极化参与高脂饮食相关肠道炎症的作用及机制。第一部分方法DCA作为次级胆汁酸,主要由肠道特定细菌(多为革兰氏阳性菌)代
研究背景和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同时也被认为是不良心血管预后和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危险因素。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和颈动脉中内膜厚度(carotid intima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隆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慢性自发性胃肠道炎症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体重减轻等一系列相关症状。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由于肠道菌群激发免疫系统产生过度炎症引起的疾病,与基因的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
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己成为影响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COPD已经成为全球前三大死亡病因之一。COPD本质上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治疗目前主要以缓解症状及减少并发症为主,其中抑制气道炎症是COPD关键性治疗手段。近年来,COPD患者尤其是急性加重的COPD患者常使用糖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