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中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及生活实践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的提出对推动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符合新时代育人方向的要求,应该值得关注与推广,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第一次提出后,发展至今,在全国各地的实施进度参差不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中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及生活实践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的提出对推动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符合新时代育人方向的要求,应该值得关注与推广,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第一次提出后,发展至今,在全国各地的实施进度参差不齐。尤其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脚步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致使该课程的开发目的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了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大难题。本篇论文笔者以著有“天下苗族第一县”的贵州省台江县来作为研究范围,以其为少数民族苗族的文化背景,通过积累一线教学经验和采取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方式,从教师、学生等方面来了解当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现状。在现状中提炼当地文化背景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积极因素,找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实际从教材、教师、学生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总结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客观的从挖掘本土文化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内容、内外因素结合提高教师语文综合学习素养、立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发挥评价功能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活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通过改变教学目标、增设学习主题等把台江九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利用本地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激活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这些措施可为像台江县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提供可学习、借鉴、模仿的有效经验,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其道德素养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也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以及时代的前进,因此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亲社会行为作为个体适应社会的核心内容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在多数研究中偏重于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也有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而关于体育教学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研究非常少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中学教育发展的关注越来越高,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在此背景下,亟需新时代中学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水平,积累丰富的教学智慧。但是国内大部分中学存在明显的重视语数外等学科建设和教师的培养,而忽略了初中“小学科”教师教学智慧的成长,导致学校教学资源的不平等,难以保证学校教师队伍的良性均衡发展。本论文首先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教师教学智慧和学校支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
教师激励作为教师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激励更多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乡村师资不足的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教师激励的政策文件,充分体现国家对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关照。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支持,如何通过激励措施来调动全国330多万名乡村教师的积极性,打造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强烈使命感的乡村教师队伍
随着2001年国家教育部推行“寄宿制工程”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农村孩子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得到解决,受教育程度得到大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乡镇学校初中生生源质量下降、留守儿童增多、脱贫攻坚教育保障背景下辍学返校生的到来,初中生不良行为现象日益严重,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很好解决问题,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标准的三重要求,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地方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师的发展,加强对地方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尤为必要。本文在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湘西州特有的生物课程资源、中学生物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湘西州民族中学的中学生物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帮助民族中学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理念,教师的角色变成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高中语文导学案是适合高中高效课堂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语文教师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并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和需求而设计的“导学”方案,用来引导着高中学生去自主地完成高中语文的学习任务。笔者以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分析了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现状
对于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引发的针对我国及我国公民的歧视行为,由于传统国际人权法缺乏理论支撑、WHO和国际医疗卫生法的机制有局限,以及现行之争端解决及权利补救的机制存在空白,现有国际法无法作出有效的回应。鉴此,应通过专门界定"因疫情而引发的歧视行为"、丰富和完善国际医疗卫生法制、开发混合式权利救济途径等方式,从国际法的层面进行应对。
教科书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三位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科书内容呈现(课时安排、章节顺序安排、小节内容安排)、数学问题(数学例题、数学探究与思考、练习题)、数学知识点与思想方法三个维度,探究他们在教学中使用教科书的情况。研究发现:在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面,个案教师在课时安排上体现较大的自主性,忽视对“章引言”、“章前图”以及“数学活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全球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影响我国也开始了持续性的“教改”和“课改”活动。在高中语文学科领域,自2014年国家强调“立德树人”以及2017年出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核心素养”、“学生学业质量”后,我国的教育评价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评价理念、范式的革新,教育期望的的转变以及越发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赋予了当下高中语文教师更专业的评价责任和期望。在过去,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