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绿色创新环境、组织冗余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card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创新可以作为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但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和技术创新的同时,却不注重其行为导致的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我国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经济发展逐步由过去的粗放型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路径过渡。现有研究基本都将重点放在企业内部自身的绿色创新活动对企业绩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忽视了企业的社会属性。企业自身在进行绿色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其正向的外部溢出效应,并且随着本地区进行绿色创新活动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加,外部溢出效应可能会逐渐叠加增强,同时提升了本地区的整体绿色创新氛围和微观企业主体的绿色创新效率。因此,本文将从省域绿色创新环境的视角出发,研究省域绿色创新环境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以前在我国A股市场完成上市的制造业企业。运用DEA-SBM模型来测算各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以此来衡量省域绿色创新环境,并结合在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选择适当的变量构建实证模型,进行检验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发现,省域绿色创新环境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滞后促进作用,并且企业所有拥有的三类组织冗余都会对该滞后促进作用产生负向的调节作用。据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为其选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根据外界绿色创新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资源结构状况,进一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以最大化提升企业绩效。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考虑到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双向循环正反馈效应,重点研究省域绿色创新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企业处在既定的绿色创新环境中,企业所拥有的组织冗余对该影响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坚持绿色创新发展路径,合理优化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交替传译中的不当停顿现象削弱了译语的信息完整性与表达流畅性,造成听众理解障碍,译员自信心下降,应予以避免与克服。本文以“2019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模拟会议为例,通过对源语以及译语的转写、比对,选出了自己口译中不当停顿的15个典型案例。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分析探讨了案例中不当停顿的表现形式与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基于学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之笔者的亲身经验,笔者将不当停顿定义为译员由于时
企业管理类文本是兼具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的文本类型,是传播现代管理经验的重要工具,而领导力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某律所旨在提升高管领导力的培训手册,以其英译汉项目为例,归类出四个翻译难点:一是类比抽象,二是句子修饰语较长,三是抽象名词作主语,四是并列结构。针对以上四个翻译难点,笔者通过对比初译和审校版本,查阅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得出相应的翻译对策:对于原文类比过于抽象而造成的翻译问题,可以采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解决当前“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迫切性的提高,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建设问题愈发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解决老百姓基本健康服务的供给和利用成为政府和医院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国家医疗发展改革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完善其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内部绩效的考核评价和持续改进,推动整体绩效的提升。本文基于Q社区医院现有绩效管理模式展开案例分析。文章通过问卷调查、
历史城镇具有其独特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一直是城市规划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几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城镇建设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提出城镇发展要依托自身发展特色,探索精准的发展方向与规律走势。因此,以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城镇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成为众多城镇谋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千篇一律的农家乐、农业采摘园中,拥有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域文化的小城镇拥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本条件。但是如何在历史文化保护
公平责任作为当前侵权法体系内一个重要的分担损失的条款,对于侵权法完整的发挥其损害救济功能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同时,公平责任在司法实践中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化解了诸多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但由于其在立法上的模糊性,实际的适用过程中出现了扩大适用范围、宽泛认定因果关系、不区分是否存在过错等一系列滥用的情况,受到学界和民众的批评。因此,对公平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进行合理的规范和限制就显得尤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声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传统的噪声地图已经无法满足声景理念下的城市声环境研究。而声景地图作为近些年来开展声景研究的新兴技术,其借助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城市开放空间的声景研究中。但是,目前关于声景地图和城市开放空间声景优化的研究还较少,且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基于声景地图技术,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总结归
互联网的普及,使MOOC飞速发展。但是,伴随着MOOC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高注册率、低完成率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外一些高校开始研究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小而精的授课方式——移动学习。截止到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同比增长了110.2%,由此证明远程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然而目前大多数移动学习课程普遍存在学习工具功能较少、交互方式单一、学习结
法国巴黎释意派提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即摆脱语言形式的限制,理解源语内在含义。释意派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意义,因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一共包含三个阶段: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其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重点。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由于源语和译语的差别、译者对于翻译的认知补充和译者记忆容量有限等原因,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译者自动采取也是必须采取的口译策略。译者需要有意识地“脱壳”
不当停顿现象是口译学习者在翻译过程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也是提升口译能力成为专业译员所必须要克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新冠危机对难民的影响的模拟会议为例,深入探讨英汉交替传译中不当停顿成因及解决策略。本论文将通过转写案例的原文和译文、参考他人文献和对不当停顿现象进行分类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其成因及对策。本文首先将停顿分为恰当停顿与不当停顿,将不当停顿的表现分为有声不当停顿和无声不当停顿,并从听
对于高质量的交传活动来说,笔记不可或缺。好的笔记可以帮助译员减轻记忆负担,保证并提高整体口译表现。本文将以笔者担任俄汉交传工作的“俄罗斯联邦2019年度总统国情咨文”模拟会议为例,通过对源语和译语音频进行转写,并结合所作交传笔记进行对比分析的方式,讨论俄汉交替传译中的笔记不当问题,并提出一定应对策略。第一,论文结合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笔者的口译实践经验,简要介绍了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和原则;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