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80年代兴起“沈从文热”足以证明沈从文的价值。本文拟从文学与生命的关系的角度对沈从文的作品进行考察,力求从细微处窥探沈从文作品世界之精妙。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一、原始本能的艺术表现重点探讨沈从文笔下两种不同的人迥然相异的性爱态度:乡下人本真地展现自己的欲望,与金钱、权力毫无相关,这与虚伪的掩饰自己欲望或者多角性爱关系的、将性爱金钱化的都市人形成鲜明对比,从这种对比中,沈从文展示了都市人生命力的萎缩,同时高度肯定了热烈的性爱。通过对本能性爱的对比,沈从文指出,如果一个民族的个体对本能的欲望都缺乏热情、缺乏坦率表达的勇气,那他就不可能对他人及社会产生深刻的爱和责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弘扬热情、坦率的性爱不仅仅是沈从文改造人性的途径,也是民族重造的途径。二、恋爱情感的美好歌唱沈从文沈从文是一位爱情的歌者,正是通过对爱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生。沈从文强调爱情的主体性意志与情感的合一,爱情的主体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他们有意识地选择,凸现了灵肉结合的正常人性,将他们的生命神圣化、传奇化,透射出理想的情感和人性爱情的主体更具备精神质素,是人物对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和独立人格的展现。爱情炽热、疯狂而又单纯、专一,蕴藏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一种超验的崇高维度,一种精神的提升,它寻求的是理性和美妙情感的满足。三、对死亡的思考与观照尽管沈从文对于生命、爱推崇之至,却又从不回避死亡。沈从文众多爱情故事都归结为死,作为人类精神的两极,爱与死的联合更具深层的悲剧意义,沈从文把死亡引入到爱情,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爱的深刻,生命意志在这种死的结局中的壮大和充实。因而,这种死,又是生命之轰轰烈烈的开始,表现了强盛的生命本能。通过对湘西崇尚雄悍的尚武精神的描写,鼓舞中华民族的奋起,以强悍有力、热血沸腾的铁血男子面貌置换人们对中国晚清时代男性孱弱的“东亚病夫”形象的想象,鼓舞民族的自信自强。沈从文的作品是生命的文学,是通过文学提升生命、改造人性,达到民族重建的目的的。
其他文献
对5种草本地被植物(银水苏Stachys‘SliverCarpet’,百里香ThymusmongolicusRonn,金叶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ae,佛甲草SedumLineare,常夏石竹Dianthusplumarius)干旱胁迫
先锋代表了最激进的那个潮流,它拒绝传统,打破常规。任何时期都有区别于常规文学的先锋文学存在,自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现代化的中心命题之下,西方现代主义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实践基础上的侨务理论建设,紧密联系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侨务工作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文学作品的生产与发展有时受一种文学气候的影响,文学气候某种程度上是由一个时代的文学杂志和文学创作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期刊需要文学,文学也离不开期刊。一份文学期刊的编
本文结合《混合动力客车技术保障与节能技术开发》项目,针对在长春示范运行的CNG混合动力公交车存在的SOC不平衡,运营气耗偏高的问题,从控制策略优化入手,展开了相关研究,在不改变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精准扶贫要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这为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
会议
李劼人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波》初版于1937年,面世后得到了多方赞誉。建国后,李劼人却对《大波》进行了重写,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原因:首先是基于当时的
装载机工作环境恶劣,根据不同的需求,需要完成铲、装、卸、运等一系列动作,作业工况多变,且具有多个热源,系统发热量较大,为保证整机高效、可靠地工作,需要及时将热量散到大气环境中
本文以王闿运的经学思想为研究对象,认为其经学,尤其是春秋学思想中的公羊学在晚清学术思想变迁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王闿运遍注群经,据他儿子王代功在《年谱》里载有十二
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明清时期的历史演义的研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对历史演义的整体特征、题材分类、艺术风貌的分析、揭示已较为全面与成熟,但在历史演义文本研究上却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