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与青年马克思自由观之比较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ng19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席勒和马克思是两个历史背景不同、政治生涯迥异的哲学家,但他们都把人如何获得自由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都坚持通过恢复人的完整性、全面发展来达到自由之境,尽管他们各自在分析问题和解决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但这种相似又相异的观点和方法显示出彼此间的相互呼应。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通过游戏冲动建立“审美王国”的设想来获得人的自由;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了只有扬弃异化劳动、扬弃私有财产,才能进入“共产主义”去实现自由。在此基础上,他们在四个方面存在着相似点:席勒和马克思的论述方法都体现了从现实到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思维;他们都悬设了一种理想的自由人模式,“完整的人”和“总体的人”;他们都重视感性力量的作用,认为实现理性自由需要感性力量的支撑;席勒和马克思都把个体与类的和谐自由作为价值追求。而他们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人性损害的分析上,席勒认为人的完整性受到分裂,马克思则指出入被全面异化;在实现自由的途径上,席勒主张通过游戏冲动来达到,而马克思则认为自由只能建立在扬弃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席勒的自由是与审美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的自由是与人的具体劳动相联系的;席勒提出的审美王国存在于思想领域中,而马克思指导的共产主义有其物质基础,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通过比较发现,两人对自由的关注点都是落实在人性的完善发展上,把两者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对自由的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其他文献
本文力图解释康德是如何从对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到对实践领域中理性、意志、自由的自我肯定,最终达到理性与道德的统一。在政治哲学中,自由、平等、正义、权利等问题是重要的
学位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而《管子》一书则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它汇集了战国、秦汉诸家包括法家、道家、儒家、兵家等各家的言论,内容涉及哲学
<正>入冬以来,热水袋、暖宝宝成了很多人不离手的宝贝。而近期被热水袋和暖宝宝烫伤的病人明显增加,以年老体弱者及婴幼儿居多。热水袋隐患多,除热水袋质量引起的高温烫伤,还
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发了学术界持续不断的研究热潮。“实质平等”是罗尔斯在“正义”主题下所要表达的重要观念,它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现实的人”的思想理论在马克思哲学具有独占性地位,它是马克思在对德国古典哲学人学理论批判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基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