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在男性群体内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排到4第位。目前每年都有将近100万的新增胃癌患者,并且其中估计70%的新发和死亡病人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现在对其进行手术切除还是胃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仍旧有一部分病人在肿瘤部位切除后会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根据美国的流行病学结果调查显示,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大致为26%,然而早期发现的胃癌患者总生存率能够提高到大约63%。东亚国家(如日本等)有更高的5年生存率(约为50%)报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早期发现和治疗手段。目前学术界不断深入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学者们不断发现全身炎症反应和肿瘤进展、侵袭以及转移相关的新证据。究其发生机制是肿瘤的直接浸润或肿瘤微环境中的淋巴细胞浸润可以促进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炎症递质、细胞因子,另一机制则是炎症递质(IL-6、TNF、中性粒细胞等)及炎性细胞能够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浸润,从而作用于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血清中的一系列炎性蛋白和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白蛋白等等)可以反应出机体这种炎症反应来。虽然我们尚不清楚全身炎症反应与肿瘤预后存在相关性的具体机制,但以这些炎症细胞和炎症蛋白为基础所组成的炎症性评分指标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是可以通过学界许多研究结果来证实。研究方法:我们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于2005-2010年间对胃癌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每例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及配对的远离癌灶至少5cm以上的非癌组织。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放疗或者化疗。患者队列:对在中国医大一院胃肠肿瘤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人进行回顾性的队列分析。无术前血液指标水平记录、转移性疾病以及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被排除在外。最终,870名患者被纳入研究。随访截至2015年3月。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特征和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从病人的电子病历中获取。受试者于术前1至14天采集空腹静脉血。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Nutritional Index,PNI)=血浆白蛋白(g/L)+5×总淋巴细胞计数的绝对值(10~9/L)。疾病分期参照AJCC/UICC第八版TNM分期。统计学分析:我们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使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然后对分析结果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对比,最后再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其多因素分析。分析过程中所有统计分析结果的检验假设都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总生存时间作为各类炎症相关标志物的总体终点的ROC曲线如图1,NLR的ROC曲线下面积0.538(p=0.132),PLR的ROC曲线下面积0.541(p=0.105),LMR的ROC曲线下面积0.470(p=0.241),PNI的ROC曲线下面积0.442(p=0.022)。根据ROC曲线计算cut-off值,分别为NLR临界值1.5,PLR临界值98.5,LMR临界值28.5,PNI临界值36.5(表1)。以此分组,高组为≥cut-off,低组为<cut-off。病理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NLR与肿瘤大小、T分级、N分级、TNMstage相关显著相关。同样,PLR也与肿瘤大小、T分级、N分级、TNMstage相关显著相关。然而LMR与肿瘤各个病理因素没有显著相关性,PNI与胃癌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分级显著相关。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与胃癌显著相关的各个炎症相关标志物中,没有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前一部分结果,各类炎症相关标志物与胃癌病理因素显著相关,可能通过影响T分级、组织学分型以及N分级进而影响肿瘤的预后。结论:本研究发现胃癌患者术前血清中炎症相关标志物NLR、PLR、LMR、PNI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因素有显著相关性,并且影响胃癌的预后,但是多因素分析证实并非胃癌预后结果的独立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