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转换从本质上讲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化信息转移到另一语言中去是翻译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翻译将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的解读和重构问题.该篇论文主要探讨中国文学作品外译过程中的异化方法.通过对当今翻译研究趋势的回顾以及对处理文化异质因素的两种手法的介绍,在认真分析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归化趋势占上风的原因以及当前异化可能性的基础上,作者以为为了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为了对外介绍中国璀璨的文化遗产,异化的翻译手法应当被中国译者广泛的运用.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对话的中介者和协调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译者的文化身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作者不揣浅陋,提出译者的文化身份当同时具有全球性和本土性,只有具备这两个特点,译者才能一方面具有广阔的胸襟去接纳并传播文化的异质因素,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使命感去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为了说明此点,作者结合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具体分析了林氏的文化身份及其对林氏处理文化因素异化手法的影响.当然,异化手法并不是适用于一切情况;不同的文本,不同的翻译目的以及不同的读者等都将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但就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言,它从本质上说是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领略异域风情,因此异化应当是首要的选择.该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重点强调了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运动.第二章分析析经翻译手法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文学翻译的本质和译者在处理文化"已者"和"他者"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第三章重点论述了针对文化中异质因素的两种翻译方法:异化与归化.第四章是关于译者的文化身份问题及其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通过具体分析说明,该文提出理想的文化身份应具有全球性和本土性相结合的特点.第五章是结合林语堂的个人经历分析其文化身份,并以《浮生六记》为参照,具体分析林氏处理文中文化因素的手法,得出林语堂在文学翻译中尽量采用异化的手法来翻译文化因素,并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