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的临床医案进行分析,分析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心悸的辨证思路及用药组方规律,为中医治疗心悸提供用药借鉴和辨证思路参考。研究方法:选取伍炳彩教授从2016年7月到2020年11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治疗心悸的临床医案,收集并整理以此作为原始材料,严格按照心悸的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样本。其中符合条件的有260例(494次就诊记录)。全部临床资料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办公软件进行录入并建立电子病历数据库,按照患者的一般情况、就诊症状、治法方药等进行进一步数据处理,规范病历中的药物名及中医术语。采用SPSS Statistics 22、SPSS Modeler18、Gephi0.9.2软件分别进行频数分析、药物聚类分析、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核心药物类型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共收集心悸完整医案260例,其中女性166例,占比63.8%,男性94例,占比36.2%。此次入选病例中年龄跨度从最小的患者为7岁,到最大的患者年龄为90岁。在年龄分布情况中,40岁-59岁年龄段出现心悸的患者频数较高,占比27.73%。女性患者在40-59岁这一年龄段人数占所有年龄段人数的58.43%,倍于其他年龄段。2.频数分析:症状频数统计中心悸最为多见,其次为胸闷、疲乏、口干渴、寐差、头晕、自汗、畏寒、口苦、烦躁、口腻、咽红。舌象频数最高的为舌质红、舌质暗、苔黄腻等。脉象频数最高的为寸旺、寸浮、脉软、脉弦细、脉弦。药物频数统计显示甘草、茯苓、陈皮、当归、生姜、柴胡、法半夏、白芍、大枣、党参、首乌藤、白术运用次数较多。将核心药物进行药物类型分类,其中药物类型频数最高的为清热药,其次为补虚药、解表药。3.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对494个中药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分析,常用药对有陈皮-竹茹、金银花-马勃、牛蒡子-马勃、连翘-射干、当归-苍术、杜仲-槲寄生。常用药组有陈皮-竹茹-法半夏。4.聚类分析:将494个中药处方中,频率≥7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聚类1包含马勃,射干,牛蒡子,金银花,连翘,郁金,枇杷叶,苦杏仁、甘草、香附,紫苏梗,厚朴,法半夏,竹茹,陈皮,炒枳壳,炒枳实。聚类2包含杜仲、槲寄生、当归,白术,神曲,苍术,黄芪,黄柏,麦冬,五味子,泽泻,党参,葛根、丹参。聚类3包含焦栀子,薄荷,柴胡,牡丹皮,白芍,茯苓、知母,川芎,酸枣仁,夜交藤。聚类4中黄芩,桂枝,生姜,大枣,浮小麦、炙甘草。研究结论:1.结合舌象、脉象及药物频数分布表及关联关系分析,心悸的致病因素主要为湿、热、血瘀、痰。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辨证仔细,其辨证思路为审察阴阳,注重气血;从五脏论治,以心肝脾为主;重视湿、热与瘀血;凭脉辨证。2.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时其注重先清湿热,后以补虚。3.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药物聚类分析可得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常用药对有陈皮-竹茹、当归-苍术、香附-紫苏梗、郁金-枇杷叶、杜仲-槲寄生。核心方有银马温胆汤、丹栀逍遥散、李氏清暑益气汤、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桂枝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