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研究导师自拟的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通过对68例肝郁脾虚证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观察,客观地评价了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本方的临床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本课题选取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的6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34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肝脾同调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四周;主要疗效观察:(1)腹痛的改善情况,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的改善情况;(2)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证候评分);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3)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本课题共纳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8例,其中4例患者因不能按照要求定期复查导致脱落,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服用了其他药物被剔除,纳入疗效分析病例共61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1)疾病疗效的比较:(1)综合疗效: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5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粘液便、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时,两组的以上症状均有所改善(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尽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粘液便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1)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4.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证候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的证候总积分均有显著减少(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1)。(3)单项中医症状疗效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两胁胀满、纳呆、身倦乏力症状无显著差异(P值均(29)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以上症状均有改善(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症状、纳呆症状、身倦乏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5)。而在急躁易怒症状和两胁胀满症状方面,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27)0.01)。(4)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有降低(P(27)0.01)。两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1,有显著性差异。(5)安全性评价:在本课题研究治疗期间,两组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两组药品安全可靠。结论: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药物安全可靠,治疗后随访复发率低,可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