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目前呈逐步升高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越来越低,覆盖职业越来越广。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 CV)是属于颈椎病的一个综合征。在颈椎病的患者群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因其简便、快捷、效果确切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颈性眩晕与血压的关系在既往文献中鲜有提及,血压的改变往往只是作为诊断中的一个方面,在治疗后并未提及;且有部分文献并未专门论述颈性眩晕,而是研究了广义上的眩晕,治疗后亦并未提及其血压有无改变。研究目的通过统计学理论对颈性眩晕的各阶段血压的变化与疗效进行分析,了解血压在颈性眩晕治疗过程中变化及与疗效的关系,得出本病发病治疗过程中血压变化的一般规律,从而使颈性眩晕的诊治方案更加完善,以便可以对此类患者在治疗和康复中给出更佳指导方案。研究方法严格按照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入选病例,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选定颈性眩晕患者及对照组共176例。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进行横断面观察,采集治疗方案等信息,填写颈性眩晕临床病例观察表,运用数据库及数理统计方法,以频数分析、方差分析、描述性分析等为核心统计方法,试图得出发病治疗过程中血压变化的一般规律,探讨颈性眩晕各阶段血压变化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经统计学分析,颈性眩晕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时的舒张压和收缩压(118.36/74.64mmHg)比治疗前明显发作时(111.85/71.37mmHg)有显著性不同的升高,治疗前后血压变化较大,且明显发作时血压偏低,随病情好转而升高;女性患者在症状明显发作时和症状缓解时舒张压和收缩压与男性相比偏低(P<0.05)。其次伴随高血压的颈性眩晕病人其血压变化与无高血压病颈性眩晕病人有不同的变化趋势。颈性眩晕明显发作期中,气血两虚型与脾肾阳虚兼痰湿阻络型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有明显的差别。结论本次研究探讨了颈性眩晕治疗过程中血压变化规律与疗效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提示:无高血压病颈性眩晕病人在症状明显发作时血压偏低,治疗后血压可随症状好转而逐渐升高到接近平素的水平,女性尤甚。伴随有高血压病的颈性眩晕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其血压变化波动不大,初步认为与病人日常服用的降压药物影响有关。本研究基于临床信息的采集,避免了主观分类的不足,同时运用理数统计等客观化的手段来探索血压在颈性眩晕治疗过程中变化及与疗效的关系,从而使颈性眩晕的诊治方案更加完善,对此类患者在治疗和康复中给出更佳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