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能为我国经济结构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脱媒化”、“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和“互联网金融”等层出不穷的新状况倒逼银行业迎挑战、谋发展,而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又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营改增”是近几年税制改革中最重要、最具有开创性的成果,其影响的方面广泛,其中,税收负担是与各行各业联系最密切、关注度最高的热门领域。银行业于2016年5月1日成为最后一批纳入“营改增”范围的行业之一,考虑到银行地位的特殊性,其业务活动复杂且关联程度高,故税率设计和增值额的确定是重难点,在此次税制改革中是否享受到“减税福利”一直以来也备受争议。与营业税制度相比,银行实施增值税后获取了进项税抵扣的效应,避免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业务结构调整和金融创新,但免税项目变窄,占成本费用主要部分的利息支出、人工费用仍未纳入抵扣链条中,导致银行减税效应不明显,甚至在政策实施初期税负出现“不降反增”现象。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研究“营改增”对银行业税收负担的影响。理论分析方面:本文先对流转税税负、所得税税负和综合税负进行理论分析,以研究“营改增”对税负影响的传导机制,并据此提出研究假设。实证检验方面:本文以2010年第一季度~2018年第三季度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实际税收负担理论,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首先研究了“营改增”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银行业的流转税税负、所得税税负和综合税负。其次,根据理论分析,本文得出成本收入比与银行的税负变动相关,其大小关系着“营改增”对银行业税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因此本文进一步实证研究了在不同成本收入下,“营改增”政策对银行业税负的影响有何差异。研究表明:政策与流转税税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所得税税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银行业增值税可抵扣项目与非抵扣项目在成本费用中构成比例固定时,成本收入比越大,“营改增”对流转税的减税效应将增强,对所得税税负上升效应也会加强。上述分析表明,建立有利于银行业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需要政府和各大银行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免税范围,另一方面逐步贯通抵扣链条;对于银行而言,提升自身规范化经营能力,加强进项税管理,优化业务结构,积极进行税务筹划活动。此外,成本收入高的银行要着重关注成本费用中不可进项抵扣项目的转换,充分利用增值税抵扣制度和税收优惠,提升经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