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百年尺度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邻近海域移动泥分区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一方面,长江流域水库化效应加强,尤其是三峡工程的运行,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及河口三角洲的水沙格局的改变,并影响了长江入海物质通量和组成。那么,其对长江三角洲及邻近海域物质组成和来源有何影响,有待评估。另一方面,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污染物输入持续增加,加之三峡水库等水利工程造成的中下游流域和河口区“丰水少沙”的局面,降低水环境“自净”能力。上述这些变化在研究区域沉积记录和地球化学分区中有何响应,有待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柱状沉积物和移动泥的常(微)量元素含量、比值,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异常及比值,以及部分元素的形态(BCR连续提取法)含量和比值等参数,结合粒度和放射性定年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上述物源和环境问题:(1)百年尺度上,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记录对流域水库化效应造成的长江水沙格局调整的响应;(2)基于南黄海南部和东海移动泥地球化学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物源示踪;(3)沉积物(移动泥)重金属富集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流域人类活动污染物输入增加的响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水库化影响下流域水沙格局的变化,引起了长江三角洲显著的冲淤变化,并显著的影响了长江三角洲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210Pb定年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前缘平均沉积速率降至0.22 cm/a;而K/Na等元素比值,稀土元素Ce、Eu异常和(La/Yb)N等参数相互之间关系图显示,近几十年来,三角洲物质组成在逐步发生变化。(2)基于常、微量元素相对含量(Al和Li归一化),残渣态相对含量,Ti/Mg和K/Ca元素比值,稀土元素异常和分异参数等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La/Yb)UCC-(Gd/Yb)UCC等关系图,对东海和南黄海南部移动泥示踪结果为:长江口外和东海内陆架北部移动泥的物源较为单一,为长江物质的输入;东海内陆架南部(28°N以南)的沉积物主要来源除长江物质输入外,还可能包括台湾西部河流的重要贡献;南黄海南部移动泥主要物质来源是(古)黄河源物质和夏季长江冲淡水和东海沿岸流向北输送的长江源物质;东海中部陆架区移动泥的物源较为复杂。(3)Cu、Cd和Pb等重金属元素相对含量(Li和Al归一化)、重金属非残渣态含量和百分比剖面分布特征均表明,1970年开始,长江三角洲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现象逐步出现,而1990年以来,重金属富集趋势明显增加。在空间维度上,Cu、Cd和Pb等常见重金属元素相对含量、非残渣态含量和百分比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长江口外和浙闽沿岸海域移动泥中出现了不同类型(指弱酸提取态等活性形态)、不同范围、不同来源的重金属富集现象,而其他海域不明显。本研究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及邻近海域的沉积物(移动泥)元素地球化学物源示踪和重金属污染评估的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认识。但仍还需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完善并增强移动泥在物源研究中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江西省乡村医生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及个人行为状况,为开展乡村医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进修乡村医生所有学员,采用匿名自填
以横穿首都国际机场的新建货运通道箱涵顶进工程为背景,根据对地面沉降的要求,分析沉降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介绍本工程采取的沉降控制措施及现场测试情况,确保了142m箱涵顸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175-02  英语语法难学枯燥,但是学习语法很重要,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到了小学高年级,语法关就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拦路虎,单凭反复机械讲解和操练只会降低学生的热情,一旦语法关过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就毫无兴趣,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放弃英语。那么怎样进行语法教学呢?其实枯燥语法也可以趣味教,教师
书面表达是历年中考英语的必考题目类型之一,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灵活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和初步运用英语思维进行表达的
新时期下,产业集聚仍然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组织模式,推动着我国产业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呈现出多层次格局,多种分工形式并行。国际分工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不断渗透生活化教学,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本文立足于初中化学的教学,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 生活化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