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增长机理及其预测方法的试验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性能混凝土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它以其高工作性及高耐久性等特点逐渐成为建筑领域近乎不可替代的产品。随着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大跨和超大跨桥梁兴建的与日俱增,混凝土的工程质量以及混凝土强度的发展程度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因此本文对涉及高性能混凝土质量的相关因素以及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本文首先针对混凝土的成熟过程,对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各种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各种微集料的物化数据、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对外加剂中超塑化剂及膨胀剂的使用进行论述。其次,依据高性能混凝土研制过程中五个关键的质量控制点,结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理论运用“全计算法”提出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改进设计方法。第三,针对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试验,利用实验数据,采用上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改进方法,结合正交试验数据分析进而确定了最佳配合比,同时着重探讨了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增长机理及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出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和后期强度的预测方法,采用成熟度法等方法分析混凝土早期和后期的强度增长规律,并提出合理有效的预测方法。
其他文献
采用穿孔爆破法对露天矿山进行采掘生产,是现阶段露天矿开采的主要方式。频繁的集中爆破作业产生的冲击荷载,促进原有微裂缝的迅速扩展贯通,并诱导新裂缝滋生,对周围岩体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管理理论必须更新和变异,这就要求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必须从传统的“3”要素管理提升到“5”要素管理,即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类突如其来的城市灾害频频发生,城市交通系统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各类灾害,是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全年天气中不利天气占15%以
软土路基的工后沉降和路基稳定除与土体性质、排水条件、地基处理方法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施工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有关,如加荷等级、加荷速率、荷载分布、预压方式及时间等,这些因素
在结构控制中,隔震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一种有效方法,一种性能优良、合理有效的隔震耗能支座能够大大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结构的安全度,实现传统抗震结构所不能达到的抗震效
寒冷地区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在变负温条件下的内部应力变化是影响其工程质量及结构寿命的重要因素,尽管国内外关于混凝土抗冻性方面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已经很成熟,但是关于变负温条
长短桩复合地基作为比较典型的一种新型复合地基形式,由于它的经济性,现在得到了很多岩土工程专家的重视,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机理研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大跨度斜拉桥凭借其新颖的构造、合理的受力形态及较强的跨越能力在道路交通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跨度斜拉桥作为一个地区的交通枢纽工程
为了研究钢筋锈蚀对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承载力以及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快速氯离子试验使节点钢筋发生不同程度的锈蚀,并以此为初始损伤,利用一个小时的受火试验来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呈现高强、薄壁的发展趋势,其截面形式越来越复杂,屈曲形式除了整体屈曲和局部屈曲外,还有畸变屈曲模式。这些构件很难用传统的有效宽度法进行计算。直接强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