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136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住宅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反思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对城市住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是站在历史角度展开对19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的城市住宅的研究。文章采用自上而下、从背景到主题、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分别从社会、城市、建筑单体等不同层面展开对城市住宅的分析,试图客观的呈现这一历史时期住宅发展的概貌,希望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帮助。   本文主体分5部分:第一、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研究的方法和文章结构等问题;第二、社会背景部分,主要研究这一时期对住宅发展有所影响的政治运动、经济政策和城市化等社会问题;第三、住宅建设部分,在城市层面阐述了住宅发展的情况,并重点研究了在节约用地和住宅工业化方面所做的努力;第四、住宅设计与套型演变部分,在建筑单体层面介绍了住宅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套型发展、标准化设计以及住宅设计在节约用地方面出现的变化等;第五、结语部分,是对这一时期城市住宅发展的总结和反思。  
其他文献
伴随着建筑的发展,建筑对环境的调控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雷纳·班纳姆认为,回顾人类建筑史,有3种常用的环境调控模式:“保温型"(conservative),“选择型"(selective)和“再生
檐廊空间是广泛存在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空间形式,以其独特的空间特质,在建筑群体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基本的交通功能之外,也作为建筑组群中重要的半室外活动空间以及室
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不仅发生了轰动世界的政治革命,建筑界也出现了“革命性”的思潮。在这批建筑师中,最具创意且影响最大的当属艾蒂安-路易·部雷(Etienne-Louis Boullee
城市空间的形态不仅影响人们的视觉感知,同时也影响着城市微气候的发生与调节。研究城市空间的形成机制将能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城市中建
本课题的和主要目的是建立设计方案,开发一个地下空间框架,以成功设计出地下建筑。缺乏对现代地下空间建设本质的构思对其地面建筑的规划也是不利的,因为这忽视了地面和地下的相
学位
作为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和“学术性机构”的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大学的心脏”。在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指引下,高等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上
一个地区的文化是有连续性与互动性的,本文研究的地理范围“肇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代表着广东西江广府文化亚区的主要地域特征。肇庆地区广为分布的传统村落,得以相对“原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城市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超常规发展”之路,昔日的农业县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而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同样的工业化进程用了100多年,亚洲“
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的边界,不管有形还是无形,边界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DerkDe Jonge)的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