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实验采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将川芎嗪制备成合适的可转形新型穴位注射药,使得该药具有在室温下为液体状,在体内形成半固体凝胶状的特性。同时以川芎嗪作为模型药物,选取了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在其大椎穴和双侧内关穴埋可转型新型穴位注射药,并与在相同穴位埋川芎嗪药物羊肠线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治疗大鼠脑皮质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法,将壳聚糖混合物、无水磷酸氢二钾和川芎嗪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可转形穴位注射药,研究该药埋入实验动物穴位后的吸收速度和安全性及对实验动物脑皮质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 (1)对其吸收速度的实验研究,选用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川芎嗪药物羊肠线组和可转形穴位注射药组,将浸泡过川芎嗪注射液的羊肠线2mm和同等剂量的可转形穴位注射药(2ml∶4mg)0.1ml植入大椎穴和双侧内关穴。于3天、5天、7天后进行穴位局部解剖,观察川芎嗪药物羊肠线和可转形穴位注射药在大鼠穴位内吸收消失的情况。 (2)对其安全性的实验研究,先选用健康豚鼠,将一定量的可转形穴位注射药涂擦于豚鼠皮肤上,进行皮肤过敏实验;再选用健康SD大鼠,将可转形穴位注射药0.5ml注入大鼠肌肉丰厚处,观察15天内大鼠皮肤有无红斑、水肿等过敏反应及哮喘、休克等全身过敏现象。 (3)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选用健康SD大鼠40只,体重200±20g,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川芎嗪药物羊肠线组10只,可转形穴位注射药组10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选取大椎穴和双侧内关穴进行穴位埋药处理。所有动物在观察7天后采用心脏灌注技术断头取脑,固定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6-8h,进行石蜡包埋的脑块为视交叉后1-4mm,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皮质区VEGF和bFGF的表达,并采用HPIAS-1000计算机高清晰彩色图像分析仪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过敏实验显示:在豚鼠皮肤过敏实验和埋药大鼠体内过敏实验中,可转形穴位注射药未引起实验大鼠皮肤红斑、水肿等症状,也未引起哮喘、休克等全身过敏现象。 2.药物吸收速度实验显示:于3天、5天后进行穴位解剖,两种药均存在,可转形穴位注射药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半固体凝胶状,川芎嗪药物羊肠线与动物组织呈现镶嵌融合状态,于7天后穴位解剖发现可转形穴位注射药仍然存在,但凝胶状态较之前不稳定,以散在的絮状和块状形式存在,而另一种药线在穴位局部已经找不到。 3.免疫组化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脑皮质区VEGF和bEGF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可转形穴位注射药组、川芎嗪药物羊肠线组和假手术组同时与模型组比较,对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可转形穴位注射药线组VEGF和bFGF蛋白表达的效果明显优于川芎嗪药物羊肠线组(P<0.05)。 结论: 1.可转形穴位注射药可作为一种安全并被缓慢吸收的新型穴位埋植药应用于临床。 2.可转形穴位注射药可上调VEGF和bFGF,从而减少脑缺血损伤。可转形穴位注射药对VEGF和bFGF的影响明显优于川芎嗪药物羊肠线,这与可转形穴位注射药的缓慢释放药物的特性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