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化工业作为基础型重化工业,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附加值高的特点。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成品油及石化产品消费量大幅增长,石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与全球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原油、石化产品进口量不断增加,跨国石化公司加大在中国投资力度,石化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环境、新问题。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石化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对石化工业空间布局的引导与调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分析世界石化工业宏观背景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年鉴统计数据,对我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过程进行探讨,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并阐释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现状,进而从布局模式以及影响因素两方面分析我国石化工业演化机制,并对我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趋势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结论:1.通过变异系数分析,表明我国石化工业大尺度空间分散的趋势明显,而中尺度则呈现空间集聚的特征。2.研究发现距港口<100公里的石化企业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而距港口>100公里石化企业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比重不断降低,我国石化工业呈现由内陆向临港布局的变化态势,上海、南京、茂名、天津等临港城市正逐步取代大庆、吉林、兰州等内陆城市成为新的石化重镇。3.我国石化企业有原料地、消费地、港口、三种典型的区位布局模式。从时间序列上看,我国石化企业区位布局模式由原料地转向消费地、港口转化。其中1963—1977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石化企业,以原料地布局模式为主;1978—1997年倾向于向消费地布局;受原油、石化原料进口等国际贸易因素的影响,1998—至今石化企业港口布局特征明显。4,文章从经济全球化和国家政策两个角度对影响石化工业区位演化的因素进行分析。从经济全球化看,跨国石化企业对国内全方位大规模地投资,原油进口贸易对我国石化工业布局的影响日益显现;从国家政策看,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以及石化企业重组、石化工业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对我国石化工业的区位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