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差别很大。然而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差异重视不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移植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结构去填补英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结构,因而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中出现了许多“中式英语”的现象。中式英语,因其半英半汉,不英不汉,被琼.平卡姆称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这样的英语遍布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式英语表现形式各异,大大削弱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有些甚至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总体上认清“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回顾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期间对“中式英语”的研究仅散见于各种期刊,对其具体表现形式及成因更缺乏系统性研究。现在英语日益成为国际交流和合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基于这种状况,本文主要以错误分析理论为基础,对高职新生在英语语言输出中出现的中式英语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避免或减少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水平。而且本文认为应当采取恰当的态度对待中国式英语,因为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行为标志.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综述了中式英语的定义,历史发展过程,和前人所作的研究。第二部分介绍了错误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施过程,同时讨论了错误分析法的贡献和局限性。第三章为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50名高职大一的学生,研究对象为测试翻译和调查问卷。研究过程为先搜集学生翻译出现的中式英语,并加以分类,最后进行问卷调查。第四章首先报告了数据统计结果,然后就各个层面的中式英语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同时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除了母语干扰外,学生的词汇学习行为,翻译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欠缺都会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第五章针对其成因与表现形式对英语教师、学生及研究者分别提出了建议,以期减少和避免“中式英语”的现象。同时对研究的结果作了总结并且指出了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从事中式英语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首先,中式英语在高职新生的翻译测试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见表1,4.1);第二,中式英语表现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文化层面,且以词汇层面上的中式英语最为明显(见表2,4.2);第三,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方法(见表3,4.2),翻译知识的欠缺(见表4,4.3)和跨文化知识的欠缺(见表5,4.3)也是造成中式英语的原因之一。另外本研究也提出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的英语素质也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因素。(见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