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MTH)和地塞米松(DEX)经鼓室注射给药后在豚鼠血浆及外淋巴液中的代谢动力学特征。方法经鼓室注射32mg/ml,40mg/ml和62.5mg/ml三种不同浓度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5mg/ml,10mg/ml和15mg/ml三种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溶液,采集给药后1~12h豚鼠的血液和鼓阶外淋巴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检测其中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或地塞米松浓度。在鼓室注药前和取外淋巴液前均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结果1.除5h,6h和12h外,其余每个取材时间点,三种浓度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经鼓室给药后在外淋巴液中测得的浓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2.在所有取材时间点,5mg/ml的地塞米松与10mg/ml及15mg/ml的地塞米松经鼓室注射给药后在外淋巴液中测得的浓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在1h,1.30h及2h三个取材时间点,10mg/ml与15mg/ml的地塞米松经鼓室给药后在外淋巴液中测得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种浓度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注药前与取外淋巴液前ABR波形Ⅲ波阈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5mg/ml和10mg/ml的地塞米松鼓室注药前与取外淋巴液前ABR波形Ⅲ波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mg/ml的地塞米松鼓室注药前与取外淋巴液前ABR波形Ⅲ波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62.5mg/ml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经鼓室注射后在外淋巴液中获得的药物浓度最高,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内耳组织局部吸收的药量相对较多,生物利用度较高。且该浓度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用药对内耳功能没有影响。三种浓度的地塞米松溶液中以10mg/ml的地塞米松最适宜于鼓室局部应用治疗内耳疾病。15mg/ml的地塞米松鼓室注射后对内耳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