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情角度论《聊斋志异》女性书写矛盾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性最高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由于《聊斋志异》中女性书写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历来研究者对《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和女性观颇有争议,或从男权视角,或从女权视角,或是综合二者的双权话语角度来讨论蒲松龄的女性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情和礼的角度出发,分析和对比《聊斋志异》女性书写的矛盾,并对产生女性书写矛盾的原因进行探讨。
  第一章以礼为本观念下的女性书写矛盾,主要分析女性的行为准则是否遵循礼法制度规范,从对故事的解读,来探讨文本中体现的对父母之命的媒娉制度、妻妾地位关系、悍妒妇违礼行为以及女性失贞守贞行为的矛盾性态度。
  第二章以情为本观念下的女性书写矛盾,主要分析婚恋题材的故事篇章,从知己之情、悦恋之情、报怨之情三方面分析至情与礼法的关系。知己之情涉及同性知己之情和异性知己之情,从对知己故事的解读,来分析蒲松龄对《聊斋》女性展现的对“情”的尊崇,对男权文化的反
  思和对礼的回归、婚恋模式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性态度。悦恋之情故事中,蒲松龄设计了有情男女因情复生的故事,男女主角生死相恋,体现出对情的热烈追求,塑造了许多情痴形象,并赐予情神奇的力量。相悦相恋的爱情故事中,蒲松龄一方面给予情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情可以超越礼教的种种界限,另一方面又对“情”“礼”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出“礼缘情制”的命题。报怨之情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她们出于爱情、亲情、友情、正义感等多重情感的纠缠,敢于为自己、为亲人和无辜的弱势群众复仇,她们在复仇过程展现了女性的情意生命。
  第三章蒲松龄关于女性书写矛盾的原因,从明清人文思潮、蒲松龄的经历和思想因素,素材来源和版本改动三方面分析《聊斋志异》女性书写矛盾的原因。明清之际正值明中后期追求欲望满足和个性解放的新思潮与清初朝廷宣扬程朱理学,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呼唤经世致用精神的交汇时期,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加之他在此种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下形成的个人思想,《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常常产生矛盾。此外由于《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广泛,创作时间长,历来流传中的版本发生改动等现象,也导致了文本中女性书写的矛盾。
  《聊斋志异》女性书写中的尊礼与崇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蒲松龄提出“礼缘情制”命题来阐明礼与情之间的关系,情是礼之本,礼因情而制,《聊斋》中表现女性爱情意识的至情借助礼而得到理性的节制,强调女性遵循的规范礼节依循于情获得合乎人情的规范。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This research thesis examin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energy landscape,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rab Uprisings for oil and global oil market.Not only are oil prices cyclical, but the geopolitics o
学位
《四声篇海》是金代韩孝彦、韩道昭父子编撰而成的一部大型字书,由于其收字巨多,后世大型字书编纂,大多参考与援引过。《篇海》系字书是指以《四声篇海》为基础,在体例、收字、释义等方面有继承和发展的一系列字书,包括《四声篇海》《详校篇海》《篇海类编》《海篇直音》等。我们在翻检《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时发现其形、音、义中多有引用《篇海》系书,但引文中有不同程度的讹误。这种讹误当分为两种:其一,《汉语大字典》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经历了思想解放的狂欢,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的虚无。很多人从忌讳谈论死亡到热衷讨论死亡,以至于神圣化“诗人之死”。再到如今,我们忽视甚至躲避人生价值意义的追问。在经济全球化、追求利益化、阅读碎片化的时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崛起的诗人,有的早已离世,有的也已搁笔。但曾于20世纪80年代以长诗《诺日朗》轰动诗坛的杨炼,30多年来却笔耕不辍,如今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虽然
学位
本论文借用存在主义的相关概念观照《故事新编》,挖掘《故事新编》突出的三副面相,试图为《故事新编》提供一个整体性的解读。  世相批判是《故事新编》的第一副面相,其中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文化批判和现实批判。文化批判表现为《故事新编》中对儒道文化的批判和对墨家优秀品质的欣赏,现实批判则表现为《故事新编》中对社会乱相和个人遭遇的批判。文化和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暗含了鲁迅的绝望。  存在之思是《故事新编》的第二
香港与上海由于共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以及扎根大都会的文化感性,一直以来往来密切,表现出明显的亲和力和关联性。特别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内地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使得上海大量的资金与资源移入香港,对香港的经济、文化、教育、城市景观等均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文学领域,则是徐訏、刘以鬯、金庸、马朗、张爱玲、南宫搏等上海文人流寓到香港后,凭借在文化中心积累的强势经验,以创作、评论、编辑、文学社会活
学位
空间危机是晚清以来中国人所遭遇的一切危机的源头,西方人在中国设立租界是空间危机的重要表征。上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租界的城市,也是最先西化、最国际化的城市。伴随着租界的设立,西人开始实施针对上海的城市空间改造计划。兴修街道、完善街道网是城市空间改造的首要任务。随着现代街道在上海的成型,街道网络格局日益成熟,上海城市空间的传统状态逐渐消失。如此来看,现代街道的修建触发了上海大规模的空间变动,用大卫·哈维的
学位
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作为世界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直是文学、史学、政治学等领域专家学者们所青睐的对象,同时,成吉思汗形象也是影视艺术家们热衷的对象。据笔者统计所知,迄今为止,以成吉思汗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在世界范围内共有18部。在这些影视作品中,笔者作为蒙古国人兼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对中蒙两国成吉思汗的影视形象塑造发生兴趣,为此,本人将中蒙影视中成吉思汗的形象比较作为研究课题。但本人研究能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