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性最高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由于《聊斋志异》中女性书写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历来研究者对《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和女性观颇有争议,或从男权视角,或从女权视角,或是综合二者的双权话语角度来讨论蒲松龄的女性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情和礼的角度出发,分析和对比《聊斋志异》女性书写的矛盾,并对产生女性书写矛盾的原因进行探讨。
第一章以礼为本观念下的女性书写矛盾,主要分析女性的行为准则是否遵循礼法制度规范,从对故事的解读,来探讨文本中体现的对父母之命的媒娉制度、妻妾地位关系、悍妒妇违礼行为以及女性失贞守贞行为的矛盾性态度。
第二章以情为本观念下的女性书写矛盾,主要分析婚恋题材的故事篇章,从知己之情、悦恋之情、报怨之情三方面分析至情与礼法的关系。知己之情涉及同性知己之情和异性知己之情,从对知己故事的解读,来分析蒲松龄对《聊斋》女性展现的对“情”的尊崇,对男权文化的反
思和对礼的回归、婚恋模式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性态度。悦恋之情故事中,蒲松龄设计了有情男女因情复生的故事,男女主角生死相恋,体现出对情的热烈追求,塑造了许多情痴形象,并赐予情神奇的力量。相悦相恋的爱情故事中,蒲松龄一方面给予情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情可以超越礼教的种种界限,另一方面又对“情”“礼”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出“礼缘情制”的命题。报怨之情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她们出于爱情、亲情、友情、正义感等多重情感的纠缠,敢于为自己、为亲人和无辜的弱势群众复仇,她们在复仇过程展现了女性的情意生命。
第三章蒲松龄关于女性书写矛盾的原因,从明清人文思潮、蒲松龄的经历和思想因素,素材来源和版本改动三方面分析《聊斋志异》女性书写矛盾的原因。明清之际正值明中后期追求欲望满足和个性解放的新思潮与清初朝廷宣扬程朱理学,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呼唤经世致用精神的交汇时期,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加之他在此种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下形成的个人思想,《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常常产生矛盾。此外由于《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广泛,创作时间长,历来流传中的版本发生改动等现象,也导致了文本中女性书写的矛盾。
《聊斋志异》女性书写中的尊礼与崇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蒲松龄提出“礼缘情制”命题来阐明礼与情之间的关系,情是礼之本,礼因情而制,《聊斋》中表现女性爱情意识的至情借助礼而得到理性的节制,强调女性遵循的规范礼节依循于情获得合乎人情的规范。
第一章以礼为本观念下的女性书写矛盾,主要分析女性的行为准则是否遵循礼法制度规范,从对故事的解读,来探讨文本中体现的对父母之命的媒娉制度、妻妾地位关系、悍妒妇违礼行为以及女性失贞守贞行为的矛盾性态度。
第二章以情为本观念下的女性书写矛盾,主要分析婚恋题材的故事篇章,从知己之情、悦恋之情、报怨之情三方面分析至情与礼法的关系。知己之情涉及同性知己之情和异性知己之情,从对知己故事的解读,来分析蒲松龄对《聊斋》女性展现的对“情”的尊崇,对男权文化的反
思和对礼的回归、婚恋模式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性态度。悦恋之情故事中,蒲松龄设计了有情男女因情复生的故事,男女主角生死相恋,体现出对情的热烈追求,塑造了许多情痴形象,并赐予情神奇的力量。相悦相恋的爱情故事中,蒲松龄一方面给予情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情可以超越礼教的种种界限,另一方面又对“情”“礼”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出“礼缘情制”的命题。报怨之情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她们出于爱情、亲情、友情、正义感等多重情感的纠缠,敢于为自己、为亲人和无辜的弱势群众复仇,她们在复仇过程展现了女性的情意生命。
第三章蒲松龄关于女性书写矛盾的原因,从明清人文思潮、蒲松龄的经历和思想因素,素材来源和版本改动三方面分析《聊斋志异》女性书写矛盾的原因。明清之际正值明中后期追求欲望满足和个性解放的新思潮与清初朝廷宣扬程朱理学,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呼唤经世致用精神的交汇时期,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加之他在此种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下形成的个人思想,《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常常产生矛盾。此外由于《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广泛,创作时间长,历来流传中的版本发生改动等现象,也导致了文本中女性书写的矛盾。
《聊斋志异》女性书写中的尊礼与崇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蒲松龄提出“礼缘情制”命题来阐明礼与情之间的关系,情是礼之本,礼因情而制,《聊斋》中表现女性爱情意识的至情借助礼而得到理性的节制,强调女性遵循的规范礼节依循于情获得合乎人情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