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影视中成吉思汗的形象比较研究——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成吉思汗——没有死亡的权利》为例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1986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作为世界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直是文学、史学、政治学等领域专家学者们所青睐的对象,同时,成吉思汗形象也是影视艺术家们热衷的对象。据笔者统计所知,迄今为止,以成吉思汗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在世界范围内共有18部。在这些影视作品中,笔者作为蒙古国人兼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对中蒙两国成吉思汗的影视形象塑造发生兴趣,为此,本人将中蒙影视中成吉思汗的形象比较作为研究课题。但本人研究能力有限,所以分别在两国各选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成吉思汗——没有死亡的权利》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从影视传播、文化内涵等视角,分析两部作品中成吉思汗形象及两国导演对其形象塑造手法的异同,阐释其各自蕴含的文化内涵。
  笔者认为造成中蒙两国电影中成吉思汗人物形象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两部电影主创人员所处的文化背景差异。中国电影中的成吉思汗形象塑造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着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其他所有文化都是服务和表达道德文化的工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不例外,影片借助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阐发一定的道德教育功能;蒙古国电影中的成吉思汗人物形象受蒙古文化影响即“崇尚天力”“敬重强者”文化的影响,重在讲述天赐的命运和逐渐成为强者的过程。通过比较分析这两个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可看出电影人物的形象塑造受观众以及创作人的文化背景等的影响。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This research thesis examin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energy landscape,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rab Uprisings for oil and global oil market.Not only are oil prices cyclical, but the geopolitics o
学位
《四声篇海》是金代韩孝彦、韩道昭父子编撰而成的一部大型字书,由于其收字巨多,后世大型字书编纂,大多参考与援引过。《篇海》系字书是指以《四声篇海》为基础,在体例、收字、释义等方面有继承和发展的一系列字书,包括《四声篇海》《详校篇海》《篇海类编》《海篇直音》等。我们在翻检《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时发现其形、音、义中多有引用《篇海》系书,但引文中有不同程度的讹误。这种讹误当分为两种:其一,《汉语大字典》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经历了思想解放的狂欢,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的虚无。很多人从忌讳谈论死亡到热衷讨论死亡,以至于神圣化“诗人之死”。再到如今,我们忽视甚至躲避人生价值意义的追问。在经济全球化、追求利益化、阅读碎片化的时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崛起的诗人,有的早已离世,有的也已搁笔。但曾于20世纪80年代以长诗《诺日朗》轰动诗坛的杨炼,30多年来却笔耕不辍,如今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虽然
学位
本论文借用存在主义的相关概念观照《故事新编》,挖掘《故事新编》突出的三副面相,试图为《故事新编》提供一个整体性的解读。  世相批判是《故事新编》的第一副面相,其中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文化批判和现实批判。文化批判表现为《故事新编》中对儒道文化的批判和对墨家优秀品质的欣赏,现实批判则表现为《故事新编》中对社会乱相和个人遭遇的批判。文化和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暗含了鲁迅的绝望。  存在之思是《故事新编》的第二
香港与上海由于共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以及扎根大都会的文化感性,一直以来往来密切,表现出明显的亲和力和关联性。特别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内地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使得上海大量的资金与资源移入香港,对香港的经济、文化、教育、城市景观等均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文学领域,则是徐訏、刘以鬯、金庸、马朗、张爱玲、南宫搏等上海文人流寓到香港后,凭借在文化中心积累的强势经验,以创作、评论、编辑、文学社会活
学位
空间危机是晚清以来中国人所遭遇的一切危机的源头,西方人在中国设立租界是空间危机的重要表征。上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租界的城市,也是最先西化、最国际化的城市。伴随着租界的设立,西人开始实施针对上海的城市空间改造计划。兴修街道、完善街道网是城市空间改造的首要任务。随着现代街道在上海的成型,街道网络格局日益成熟,上海城市空间的传统状态逐渐消失。如此来看,现代街道的修建触发了上海大规模的空间变动,用大卫·哈维的
学位